中国人民大学:营造大学生村官典型激励导向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形成了从“宣传发动”到“跟踪培养”,再到“典型激励”的整套引导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机制,工作成效初显,先后有151名毕业生赴北京、江苏、重庆等省市任大学生村官。主要做法是:

  一、秉承传统,加强引导,树立良好的基层导向。人大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一是宣传发动。发动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学生就业信息员等,向毕业生宣传介绍大学生村官有关政策。开通“村官热线”电话,指定专人负责,为有意报名村官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及时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网站显著位置发布选聘信息。二是政策激励。学校积极帮助他们落实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加强对到农村任职毕业生的表彰奖励。三是实践锻炼。针对“90后”毕业生大都缺乏农村生活、工作经验等特点,组织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进行实践锻炼,进一步增强他们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心。

  二、跟踪培养、典型激励,力促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注重发挥高校优势,强化跟踪培养,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成长成才。一是注重跟踪培养。为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政策,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邀请“三农”问题专家、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为应聘村官的毕业生进行培训。为鼓励大学生村官不断学习,增强服务基层的本领,特地为被选聘为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办理图书借阅证。组织部分教师接受学生的邀请,利用业余时间,到村官服务的乡村为群众讲学授课,贡献才智。为配合大学生村官工作,人大还发动师生给村民捐献图书,建立乡村图书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二是引导学用结合。在各方支持下,人大涌现出了一批在基层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人大毕业生沈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亓俊利用大学时学到的电子商务知识,建立村产品公司网页帮助村民创业致富,被评为宿迁市宿城区“双十佳”优秀大学生村官。人大利用新闻网、《就业指导报》等多种校园媒体,宣传报道这类典型,在校内产生了良好反响。

  三、加强合作,共谋发展,书写村官工作新篇章。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内引外联,主动与各省区市开展合作。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参加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并到服务地看望慰问在基层任职的毕业生。以与江苏省的合作为例,2011年3月,江苏省扬州市、宿迁市等地分别在人大举办选聘大学生村官专场推介会。2011年9月,人大又与江苏省签订“江苏省‘985’高校村官工程”合作协议。在共同的努力下,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人大学子眼中的一条重要成才途径,成为越来越多人自觉自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