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发挥作用 农村不是大学生“就业旅店”
来源:红网
作者:刘道彩
日前,北大教授于鸿君在新华网上撰文,建议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他提出“每年选招200万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师、医护人员、农业技术员、公共服务人员和‘村官’”等,每批期限安排2年,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特殊补贴每人每月4000元左右”,“期满可以返回重新参加毕业分配”。
相信如果此建议获准实施,一定会引发新一轮的大学生“上山下乡”热潮。不说别的,单说每月4000元的特殊补贴,就足以让很多人趋之若鹜。——我这里并不是要说大学生市侩,而是周所周知的就业难早已让这帮年轻人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近年来国家虽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每年还是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学生无法就业。即便是能如期找到工作,也有相当数量的低薪甚至零薪就业者。生存是发展之本,在目前就业压力下,4000元的月薪绝对是一个特诱人的数字。更何况,这样的就业还罩上了“积极相应国家政策”的光环。
但是,笔者担心的是,如果国家每年出1000个亿,把200万大学生“请”进了农村,果真就能实现于教授所预想的既“可以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又能够让“高素质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效果吗?我觉得还是有点太过乐观了。——不才的斗胆怀疑诚然有些忤逆、冒犯了,但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向于教授讨教:
首先要问的是,农村急需的是大学生吗?虽然农村是知识经济的底层,但是笔者以为,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甚至大规模接纳的地步。诚然,大学生文化程度高,现代理念较强,但农村更需要的还不是这些。调查显示,发展经济是农村第一要务,农民群众普遍欢迎能够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人才。大学生凭什么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当然是实用技能和能够招来商、引得项目的人脉,这显然是他们不具备的。我倒是觉得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资源、整天满脑子办法、点子的官员和专家们更应是农村的急需,如果他们能够屈驾到农村,哪怕不要长时间居留(每年几个月足矣)——因为他们还要干更大的事,也会给农村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但是他们愿意去吗,去了又能住得下吗?
其次,大学生如何建设新农村?不要说大学生们缺乏工作经验,就算是他们有一身的本领,建设新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民群众自己的力量。我们知道,现在的农村流行一组数据:61(儿童),38(妇女),99(老人)。有技能、有体力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挣钱了,留守的全是些老幼、妇女,能指望建设新农村?再有,就算是大学生做一些辅助性的支教、医疗或者公共服务等工作,作用也会是还有限的。比如支教,由于时间短、经验欠缺,再加上走马灯式的轮换,很难给学校教学带来预期的效果。究于此,北京市等地的大学生农村支教活动,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相继被取消。
最后想问的是,上山下乡能改变就业难?200万大学生下乡,对于缓解就业难肯定起作用,但是两年之后呢?两年后,这部分人还是会重新加入就业大军,同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争抢饭碗。从这一点来说,热热闹闹的上山下乡只不过是把农村当成了解决就业难的应急之需、缓冲地带,甚至是当成了大学生们的“就业旅店”。这样一来,作为匆匆过客的大学生们,能够在农村安心工作?能够得到多大的锻炼?又能够给农村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变化?更不要说国家每年还要花费1000亿之巨的成本费。
相信如果此建议获准实施,一定会引发新一轮的大学生“上山下乡”热潮。不说别的,单说每月4000元的特殊补贴,就足以让很多人趋之若鹜。——我这里并不是要说大学生市侩,而是周所周知的就业难早已让这帮年轻人焦头烂额、心力交瘁。近年来国家虽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每年还是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学生无法就业。即便是能如期找到工作,也有相当数量的低薪甚至零薪就业者。生存是发展之本,在目前就业压力下,4000元的月薪绝对是一个特诱人的数字。更何况,这样的就业还罩上了“积极相应国家政策”的光环。
但是,笔者担心的是,如果国家每年出1000个亿,把200万大学生“请”进了农村,果真就能实现于教授所预想的既“可以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又能够让“高素质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效果吗?我觉得还是有点太过乐观了。——不才的斗胆怀疑诚然有些忤逆、冒犯了,但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向于教授讨教:
首先要问的是,农村急需的是大学生吗?虽然农村是知识经济的底层,但是笔者以为,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甚至大规模接纳的地步。诚然,大学生文化程度高,现代理念较强,但农村更需要的还不是这些。调查显示,发展经济是农村第一要务,农民群众普遍欢迎能够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人才。大学生凭什么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当然是实用技能和能够招来商、引得项目的人脉,这显然是他们不具备的。我倒是觉得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资源、整天满脑子办法、点子的官员和专家们更应是农村的急需,如果他们能够屈驾到农村,哪怕不要长时间居留(每年几个月足矣)——因为他们还要干更大的事,也会给农村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但是他们愿意去吗,去了又能住得下吗?
其次,大学生如何建设新农村?不要说大学生们缺乏工作经验,就算是他们有一身的本领,建设新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民群众自己的力量。我们知道,现在的农村流行一组数据:61(儿童),38(妇女),99(老人)。有技能、有体力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挣钱了,留守的全是些老幼、妇女,能指望建设新农村?再有,就算是大学生做一些辅助性的支教、医疗或者公共服务等工作,作用也会是还有限的。比如支教,由于时间短、经验欠缺,再加上走马灯式的轮换,很难给学校教学带来预期的效果。究于此,北京市等地的大学生农村支教活动,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相继被取消。
最后想问的是,上山下乡能改变就业难?200万大学生下乡,对于缓解就业难肯定起作用,但是两年之后呢?两年后,这部分人还是会重新加入就业大军,同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争抢饭碗。从这一点来说,热热闹闹的上山下乡只不过是把农村当成了解决就业难的应急之需、缓冲地带,甚至是当成了大学生们的“就业旅店”。这样一来,作为匆匆过客的大学生们,能够在农村安心工作?能够得到多大的锻炼?又能够给农村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变化?更不要说国家每年还要花费1000亿之巨的成本费。
延伸阅读:
- 大学生“村官”大有可为 (2009-03-19)
- 大学生村官,不该成为政治试验的无辜“牺牲品”! (2009-03-20)
- 号召大学生到农村 必须打破顾虑 (2009-03-21)
- 去农村基层就业补偿学费是对症下药 (2009-03-21)
- 为何公务员成为大学生首选职业? (2009-03-21)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