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山下乡现在行不通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娜娟

 61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250多万往年累积未就业大学生,我国目前共有86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金融危机让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何去何从成社会关注的问题。在众多对策建议中,有一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的论调。两会上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兴平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去,北大教授于鸿君也撰文主张启动新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  

    形势很严峻,大学生很心焦,国家很重视。但无论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农村,还是让大批大学生上山下乡,笔者认为都不具可行性。

    让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的前提是农村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但现实情况是,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和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加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农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工业、产业链,提供不了众多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甚至连一般性的岗位都很稀缺,否则也不会有大批农民工外出打工。

    缺乏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生只能做村官,教师、乡村诊所医生之类,但这些岗位也是有限的,且并非虚位以待,很多正式或临时工已在那里。大学生到农村去做什么,如何保障待遇,需要有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需要创业政策上、基础设施投入上大量财政资金的长期跟进。国家能不能负担起这部分资金,相关政策会否出台都还未知,在缺乏政策支持的前提下盲目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是不负责任的。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还涉及能否适应农村环境的问题。农村的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处事法则都有其特殊性,不说土生土长的城里人,就连农村大学生,自幼读书,荒于耕作,恐怕大部分也是稼穑不分。像很多农民工进城多年也没有完全融入城市一样,大学生在宗族关系复杂、思维习惯迥异的农村里扎根并不容易。     

    现有大学生就业行为也将直接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预期。目前我国有7.9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基础设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很多家庭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的目的是希望其能够摆脱落后生活局面。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工作,又难有所作为,可能会导致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现实基础,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在城市工作,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的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差别有直接关系。如果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福利待遇提高了,自然会有大学生主动到农村就业。市场化的自由流动是人尽其用的最佳配置方式,忽视了现实因素,上山下乡只能是空谈。     

    解决大学生就业不是件简单事,好的国家政策要出台,大学生观念需转变,学校教育需反思,各界的出谋划策也要从实际出发,放眼长远。农村虽是一片广阔的沃土,目前却还不具有让大批大学生生根发芽的基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后以知青返城为结局,我们不要在新时代犯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