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学会“充放电”提升工作能力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普俊豪

大学生村官如何“充放电”?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这是国家战略性“送电”的需要,能否真正“照亮”新农村建设,就在于诸位“村官”的“电力”够不够,然而“电力”始终有消耗殆尽的时候,所以“充电”对于“村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充电”的同时顺带“放电”,更是值得深入探究。笔者将从四个方面与诸位共同探讨“充放电”的诀窍:

学会“电极”的转换和吸收,为“照亮”新农村做铺垫。作为刚走出校门的莘莘学子,带着一身的书生气与“理论电”奔赴农村,然而在学校一直接受的是传统“充电”,以致所“充”之电只有“正极”属性,在没有“负极”电力的配合下,很难通过自身强劲的“理论电”照亮新农村,因此就要极力去找寻“负极”电,而想要真正找到“负极”电,就要多融入社会阶层,多去老百姓身边找,只有通过社会这所大学校,才能真正找到“负极”电源。当真正找全“两极电”时,就要注意均衡电力,多向村民放放“理论电”,要毫不保留地将“正极”电源传递给村民,就像呼吸一样,你不先吐气,怎么能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在确保留有一定“充电”余地时,及时将村民反馈的“负极”电力吸收。到此时,就完成了“电力”的转换和吸收,踏出了走入农村的第一步,同时也拥有了两种“电极”的能量,为下步“照亮”新农村做好铺垫。

学会在“充电”过程中“稳压”,为“照亮”新农村提供稳定的“电源”。“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在“充电”时调整“电压”,“充电”的主要来源是“负极”电力,当中包含着来自农村阶层各方面的“反馈”,也包含着来自社会政策的舆论压力,就比如“农村工作做的到不到位,人民群众能否理解你的意图,村“两委”对你的工作提出意见,在处理农村工作中发生的分歧,以及前不久取消“加分政策”的颁布,甚至同区域的“村官”同事考上其他岗位”,等等一系列“负极”电力的袭来,汇聚成一股强劲的“负电”,如果调整不及时的话,过高的“负电”会造成自身无法负荷,不仅影响着农村工作的开展,更影响着今后角色的定位。相反过低的“负电”,又起不到激励的效力,更达不到“充电”的效应。对于“村官”而言,除了充入“负极”的电力,也不要忘记时刻补充“正电”,仅凭学校系统性学习所充入的“正电”,是相当有限和微薄的,如果不注意在工作中时刻加强理论“充电”,也许还没等到任期结束,诸位的“理论电力”就已经消耗殆尽了,所以不要认为上过大学就自觉“电足”,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怀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方能适应当今变化无常的社会发展。

学会在“理论放电”时适当“减压”。倘若“理论电压”过高的话,村民很难接受领会,毕竟文化层次不一致,理论知识吸收程度相对较低,一旦在农科、政策、法规宣传上“电压偏高”,容易使村民无法理解以致产生“代沟”,从而影响着“放电”的效益。“电压”过低的话,容易出现与现实脱节、信息滞后等问题,使得“理论电力”可利用率低,如同隔靴挠痒一样,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惠农电”。因此只有学会在“放电”过程中适当“减压”,才能最大效益地发挥出“理论电压”的威力。如何去“减”?关键在于尝试和调整,只有通过深入地走访调查,根据实地情况以及当地村民的“受压度”,通过先弱后强、先浅后深的调整幅度,在不断“放电”中摸索出适宜“电压”。然而“减压”减的适不适宜、成不成功,最终还是由村民说了算。

学会在“充放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循环“电路模式”,确保“电力”高效、持久地“照亮”着新农村建设。“村官”选派到农村工作的数年中,始终都处于“充放电”的转换过程,只有通过自我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研究出一套可持续性发展的“循环电路模式”,既能在“充电”中保持高效吸收,又能在“放电”中确保持久输出,在不断循环“充放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着自己的各项能力。最终不仅“照亮”了新农村建设前进的道路,更照亮了自己人生的光明大道。(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六街镇普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