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应成为公务员的重要源头
我们知道,村干部都是在农村一线工作的实际中摔打锻炼,他们长期同群众生活工作在一起,知村情、晓民意、懂民智、理民事,具备搞好农村基层建设经验。与那些刚走出校门就跨进公务员门槛的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在感情上更贴近百姓,更能密切联系群众,体恤民情,珍视民力,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他们在经验上更了解农村的实际,掌握“三农”问题的第一手材料,工作会更得心应手,更有主动权和针对性,能有效避免盲目性和瞎指挥,避免“掠夺式经营”和短期行为。
然而,公务员法要求公务员“逢进必考”,这有利于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积极意义不容置疑。可对于大量拥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却不谙考试之道的村干部来说,公务员考试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干来干去,到村支部书记也就到头了”。村干部的政治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使时下一些地方的“村官”感觉工作没有激情、缺乏动力;而直接从大学生中招考的部分公务员不了解基层实际,缺乏实践经验。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公务员考试专门给出村干部指标,有助于改变“工作干得再好,身份还是农民”的局面,使农民“仕途”的“天花板”不局限在村党支部书记职务上。如此一来,村干部在政治上有了奔头,自然也就越来越有当头,更有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干劲,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更强的“火车头”、“推进器”。
更具积极意义的是,公务员大门向村官敞开,是对过去那种在选派国家公职人员问题上身份歧视观念的坚决革除,体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新观念。这正是贯彻党中央“要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精神的具体举措。
“英雄不问出身,人才不唯身份”。我们期待,村官报考公务员能够早日纳入法律规定范畴,成为制度常态,从而给农村优秀村官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上演一出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 当好大学生村官,这辈子就不愁了?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不应成为特殊公民 (2009-04-16)
- 激赏村官当公务员是塞给大学生的“奶嘴” (2009-04-16)
- 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代表为何遭质疑 (2009-04-20)
- 学有所用融入农村 大学生当村官不是当官 (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