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聘大学生“村官”要贴近农村需要
来源:中国改革报
作者:朱建文
选拔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新平台,也开辟了在基层培养人才的新道路。一年来,各地围绕如何选聘和培养使用大学生“村官”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大学生“村官”选聘过于强调思想政治素质,忽视了专业条件。各地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大都强调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纪律观念、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干部经历、学习成绩、综合分析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但对专业条件却未作要求。淡化专业条件,固然能够使选聘政策“普惠”到各种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是如果专业不够贴近农村工作需要,将带来三方面问题:首先,大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造成人才浪费;其次,大学生“村官”用非所学,势必延长磨合期,造成进入角色慢,树立信心难;再次,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与村干部、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农村需求相离,其受欢迎被认可程度会被打折扣。
二是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值容易拔高。大学生“村官”是经由省、市、县党委组织部门选拔派遣到农村的,党组织的选派行为给他们增添了一道“政治”光环,加之他们品学兼优,思维活跃,具有现代理念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农村基层组织和老百姓倾向于视大学生“村官”为知识与能力的化身,把大学生“村官”的高学历当作高水平,把大学生“村官”的有知识等同于有经验,把大学生的有潜力当成有能力,从而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与责任。这些观念、期望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给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成长。
三是重使用轻培养,岗位培训跟不上。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问题上,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未能找准放手使用与加快培养的最佳结合点,给大学生“村官”科学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合适的项目和任务。大学生“村官”待在村办公场所里的时间多,基本忙于文字材料撰写、政策宣讲、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远程教育站点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各种调查表填报、档案整理等日常工作,走进农户家中的机会少,深入田间地头的机会少,列席上级会议的机会少,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少。一些地方落实培训制度很不力,没有按要求开展系统的培训工作,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一年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科技、政策法规、市场经济、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延缓了其成长进步的速度。
四是身份、出路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学生“村官”。有关大学生“村官”待遇和保障的某些政策在聘用期满后才能“显效”,落实情况如何尚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大学生“村官”普遍对合同期满后的去留问题感到茫然;“学而优则仕”、“考大学出农门”等传统落后观念也时常袭扰着他们;既非农民亦非干部的模糊身份让大学生“村官”感到尴尬,加之实践锻炼少,创业无资金,抗风险能力弱,很多人专业不对口,他们更多地选择了守钟点、干零活,而不是出主意、当参谋;一些村干部倾向于把他们当成“挂职人员”、“临时工”、“局外人”来看待,在重要村务讨论决策上没有给他们充分的话语权;如何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也困扰着他们,既要为谋求将来的出路抓紧时间学习,又怕给人留下“人心思走”、“不安份”的消极印象。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之举。目前这项工作仍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要把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实现党组织满意、农民满意、大学生满意的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发现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着手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改进选聘工作。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由中组部制定计划,省委组织实施,市、县两级地方党委参与的一种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向农村输送人才的组织行为,具有较浓厚的“计划”色彩。要实现计划与市场的顺畅对接,必须尊重农村对人才的需求。今后开展选聘工作,有必要对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作一些限定,划定出更多的名额面向农业院校、或其他高校涉农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这样选聘出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才能适销对路。同时,要把生源地是农村的毕业生作为主要的选聘对象,这些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他们对农民、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内心尊重农民,能够快速进入角色,顺利打开工作局面。再有,党组织在组织实施选聘工作时应加强考察,切实把好入口关,把那些真正愿意服务农村奉献青春的优秀毕业生选聘上来。
二要科学培养、合理使用。注重实践锻炼,压担子交任务,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各方面工作,在实践中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进步,但是要把握好“度”,既压担子“催熟”,又不“拔苗助长”,提过高要求,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给他们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市、县两级党组织要整合各方面力量,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等为重点做好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技能培训和专项培训,适当提供一些外出实地参观学习的机会,并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多途径提高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本领。要注重挖掘大学生“村官”在组织能力、文化素质、开放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转变。
三要完善关怀激励机制。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亲和力、沟通能力等因素,从乡镇机关、村级组织中给大学生“村官”确定适宜的帮带干部,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帮带,不定期地进行谈心交流,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开导他们淡化身份意识,摆脱传统落后观念的羁绊,用服务“三农”的扎实作风、进取精神和一流成绩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农村基层组织要用宽广的胸襟接纳他们,增强大学生“村官”的主人意识。注意总结宣传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和创业经验,形成在实践中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的鲜明导向,强化大学生“村官”埋头苦干、创优争先的意识。加强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并在评先选优上给大学生“村官”划定一定的名额,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营造鞭策落后、激励先进的氛围。
一是大学生“村官”选聘过于强调思想政治素质,忽视了专业条件。各地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大都强调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纪律观念、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干部经历、学习成绩、综合分析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但对专业条件却未作要求。淡化专业条件,固然能够使选聘政策“普惠”到各种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是如果专业不够贴近农村工作需要,将带来三方面问题:首先,大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造成人才浪费;其次,大学生“村官”用非所学,势必延长磨合期,造成进入角色慢,树立信心难;再次,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与村干部、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农村需求相离,其受欢迎被认可程度会被打折扣。
二是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值容易拔高。大学生“村官”是经由省、市、县党委组织部门选拔派遣到农村的,党组织的选派行为给他们增添了一道“政治”光环,加之他们品学兼优,思维活跃,具有现代理念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农村基层组织和老百姓倾向于视大学生“村官”为知识与能力的化身,把大学生“村官”的高学历当作高水平,把大学生“村官”的有知识等同于有经验,把大学生的有潜力当成有能力,从而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他们赋予过高的期望与责任。这些观念、期望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给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成长。
三是重使用轻培养,岗位培训跟不上。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问题上,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未能找准放手使用与加快培养的最佳结合点,给大学生“村官”科学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合适的项目和任务。大学生“村官”待在村办公场所里的时间多,基本忙于文字材料撰写、政策宣讲、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远程教育站点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各种调查表填报、档案整理等日常工作,走进农户家中的机会少,深入田间地头的机会少,列席上级会议的机会少,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少。一些地方落实培训制度很不力,没有按要求开展系统的培训工作,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一年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科技、政策法规、市场经济、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延缓了其成长进步的速度。
四是身份、出路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学生“村官”。有关大学生“村官”待遇和保障的某些政策在聘用期满后才能“显效”,落实情况如何尚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大学生“村官”普遍对合同期满后的去留问题感到茫然;“学而优则仕”、“考大学出农门”等传统落后观念也时常袭扰着他们;既非农民亦非干部的模糊身份让大学生“村官”感到尴尬,加之实践锻炼少,创业无资金,抗风险能力弱,很多人专业不对口,他们更多地选择了守钟点、干零活,而不是出主意、当参谋;一些村干部倾向于把他们当成“挂职人员”、“临时工”、“局外人”来看待,在重要村务讨论决策上没有给他们充分的话语权;如何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也困扰着他们,既要为谋求将来的出路抓紧时间学习,又怕给人留下“人心思走”、“不安份”的消极印象。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之举。目前这项工作仍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要把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实现党组织满意、农民满意、大学生满意的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发现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着手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改进选聘工作。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由中组部制定计划,省委组织实施,市、县两级地方党委参与的一种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向农村输送人才的组织行为,具有较浓厚的“计划”色彩。要实现计划与市场的顺畅对接,必须尊重农村对人才的需求。今后开展选聘工作,有必要对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作一些限定,划定出更多的名额面向农业院校、或其他高校涉农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这样选聘出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才能适销对路。同时,要把生源地是农村的毕业生作为主要的选聘对象,这些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他们对农民、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内心尊重农民,能够快速进入角色,顺利打开工作局面。再有,党组织在组织实施选聘工作时应加强考察,切实把好入口关,把那些真正愿意服务农村奉献青春的优秀毕业生选聘上来。
二要科学培养、合理使用。注重实践锻炼,压担子交任务,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各方面工作,在实践中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进步,但是要把握好“度”,既压担子“催熟”,又不“拔苗助长”,提过高要求,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给他们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市、县两级党组织要整合各方面力量,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等为重点做好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技能培训和专项培训,适当提供一些外出实地参观学习的机会,并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多途径提高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本领。要注重挖掘大学生“村官”在组织能力、文化素质、开放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转变。
三要完善关怀激励机制。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亲和力、沟通能力等因素,从乡镇机关、村级组织中给大学生“村官”确定适宜的帮带干部,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帮带,不定期地进行谈心交流,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开导他们淡化身份意识,摆脱传统落后观念的羁绊,用服务“三农”的扎实作风、进取精神和一流成绩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农村基层组织要用宽广的胸襟接纳他们,增强大学生“村官”的主人意识。注意总结宣传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和创业经验,形成在实践中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的鲜明导向,强化大学生“村官”埋头苦干、创优争先的意识。加强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并在评先选优上给大学生“村官”划定一定的名额,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营造鞭策落后、激励先进的氛围。
延伸阅读:
- 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要过“四关” (2009-06-12)
- 对大学生“干”村官的期望 (2009-07-13)
- 给大学生“村官”的十点忠告 (2009-07-14)
- 大学生不妨到农村一展身手 (2009-07-16)
- 大学生村官带项目进村好处多 (2009-07-17)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