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村官”要有四种心态 需要切实加以引导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杨光清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目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及开展工作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他们至少存在四种心态,需要切实加以引导。

  就业过渡型。目前,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来看,确实不容乐观,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希望。尽管它属于非公务员、志愿性质,但它毕竟是通过设置一定条件选聘的,除身份外,其它方面与公务员也差不多。所以,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作为“正式就业”前的一个过渡期,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可以说,这部分大学生“村官”中思想相对不够稳定,情绪浮躁,期望值高,对待工作容易走极端。

  学习实践型。这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想法是:一方面暂时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深入基层(特别是城市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基层,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本领,为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奠定基础。

  丰富阅历型。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自己的未来,思路新颖、超脱,综合素质较好,适应能力较强。他们只是把大学生“村官”这段经历,作为人生历程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增长社会知识,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一旦出现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会很快加入和适应。

  扎根发展型。这一部分,应该说以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大学生为主。因为他们熟悉农村,热爱农村,农村是他们的用武之地。但是,他们面临着创业发展的艰难,比如发展项目的选择、发展资金的筹措等等,需要各级各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予扶持和帮助,激励他们的干事创业热情,坚定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和信心。

  鉴于上述四种心态的客观存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组织、人事部门应多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重点谈话、开通热线电话、QQ群等形式,经常性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情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工作岗位,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工作,展示自己,体现价值。加强针对性培训与帮助。针对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有着蓬勃朝气和扎实的知识基础,但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实际,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进行“三农”政策和涉农法律法规的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与掌握农村工作的对象和范围;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安排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乡镇领导和村干部对他们进行传、帮、带,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农村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增强他们搞好工作的自信心。强化扶持,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发展创业平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积极主动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入上,要帮助他们分析谋划和加大扶持力度,当好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坚强后盾。强化引导择业,确保大学生“村官”健康流动。一方面要鼓励工作认真负责、综合素质好、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村官”积极参加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考试,拓宽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更要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村官”发挥专长,自主创业,勇于担当引领村级组织和人民群众谋求地方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带头人。加强宣传,树立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典型。要对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尤其要对在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贡献的大学生“村官”的典型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报道,通过榜样的力量,鼓舞广大大学生“村官”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杨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