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学生村官上吊自杀背后的文化原因

来源:华声国际传媒网 作者:佚名
    这些年,大学生当村官成为热点。一些媒体用一种理想主义的热情来歌颂这种现象。一些大学生村官也被塑造成典型。一些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大学生纷纷去西部,去基层,去乡村奉献自己的青春,去改变目标地的落后面貌。

    这些大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让人感佩。效果如何却让人怀疑。大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遭遇基层农村的现实主义环境,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值得深思。

  最近,北京通州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的一个大学生村官上吊自杀了。其遗书被警方搜走,这个大学生村官到底为何上吊自杀,具体原因尚未公开。舆论初步猜测是抑郁症。不过,凡是有志向去充当大学生村官的大学生,性格开朗者居多。大学生村官上吊自杀背后的文化原因值得分析和探讨。

  大学生村官上吊自杀,尽管只是一个个案,却反映了大学生村官集体的失落情绪。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大学生村官真正实现自己“上山下乡”理想初衷的很少,除了少数被视为典型,获得政府资源支持的人和地区以外,绝大多数村官是从热血沸腾,到心有点冷,再到灰溜溜返城,重新再就业。

  这位大学生村官来自某政法大学,也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在越来越现实的现代市场社会,大学生能去当村官,排除个别投机分子以外,绝大多数可以说是比较理想主义的,而中国农村,乃是最为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的农村碰了壁,想不开,当然会选择自杀。

  更何况,大学生当村官尽管受到舆论追捧,现实社会却是无法接受的。很多学者高高在上的指责父母家长们的观念问题,事实上这些学者纷纷把子女送到欧美。一个家庭辛辛苦苦培养一个大学生,不指望“十年寒窗”一定换来“顶上花翎”,却也不希望自己子女回到乡村,哪怕是做村官。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遭受到社会压力蛮大的。

  教育自己的父母朋友,让他们接受“去乡村当村官”的合理性?这种建议有违中国传统伦常,也不符合中国的人情世故。

  除了来自父母家人以及社会的世俗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张五常站着说话不腰疼,鼓励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当活雷锋。毛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当活雷锋当个三年五年都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当活雷锋。国外全职作义工的都是衣食无忧之余寻求人生意义的人。大学生村官尽管也是个官,经济收入却低得可怜,平时简单生活绰绰有余,一旦碰到迎来送往,人情交际,人生变故,这压力就大如泰山了。

  还有朋友讲,现在一些地方的村官油水很丰厚啊!让这些大学生村官接受这些油水?估计其他土生土长的村官于心不忍,这么好的娃娃怎么舍得污染他们呢?而且理想主义满怀的大学生会接受这些油水吗?无法想象。更重要的是,中国潜规则基层最多而且最肆无忌惮,被教育的有板有眼的大学生能否适应并接受也是问题,如果什么都按照纲纲条条来,这些大学生村官肯定会成为同行眼中的异类和肉中刺儿。如此,如果是一个过于执著的大学生,又怎么能保证不陷入绝望情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