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不清晰 角色尴尬 大学生村官需一条制度出口
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导致大学生村官这一模式无法制度化。结果是,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角色尴尬。
13日,重庆市紧缺人才专场招聘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面向全国招聘6500名大学毕业生到该市工作,包括2500名村官。(12月14日《新京报》)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重庆市能够增加就业岗位,给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增强村级组织的力量,从容地面对时艰,一次性地引进2500名村官,这种大手笔是值得敬佩的。但让这么多的大学生做村官,不仅仅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工作的机会,更应该为他们的前途与农村的发展作出更为前瞻的制度安排,使他们能够扎下根来为农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新农村建设,农村干部的素质至关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知识退化等问题日渐突出,这种状况明显地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而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更改变了原有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大学生村官从政策设计者的出发点上来说应该是非常好的。这一方面缓解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给农村发展带来新气息;同时,解决大学生教育品格培养缺乏和实践经验短缺的困境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其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大学生村官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由上级委派,这就有悖于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
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导致大学生村官这一模式无法制度化。其结果是,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非官非农,角色尴尬。他们中的许多人任期很短暂,类似于短期的雇佣者,甚至大学生村官也仅仅是做一些跑腿打杂的事务,施展才干、奉献社会更无从谈起。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导致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很多人将之作为跳板,缺乏长远打算。媒体时有报道,一些大学生村官,因上述种种原因又回流到城市。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进行协调,给大学生村官一个制度的出口,而不仅仅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对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与困惑,更须从法律的层面加以考虑,使这一计划更加完善,而不是作为权宜之计。这不仅是重庆这一次需要考虑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