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是十足的弱势群体

来源:荆楚网 作者:侯金亮

    “但她也受了不少委屈,有些事情村民不理解,讲道理又说不通。”白一彤的父亲白延林说,有一次,村民还打了白一彤一拳。(《华商报》2月17日报道)
  去年,白一彤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当选村主任,在当时被媒体广泛报道。年仅19岁的的她所表现出来的的热情与勇气令人钦佩。可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村官问政之路上并不平坦。春节之前,大学生村官叶波的自杀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村官,这个承载着期望,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的群体,未来的基层之路需要他们冲破重重的内外阻力。
  在全国很多地方,大学生村官已经走入基层。一村一个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在目前的就业困境之下,当村官是一种选择,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说是无奈的选择。真正像白一彤充满豪情的大学生村官是寥寥无几的。用大学生当村官能提高基层官员的素质与文化层次,但这不能说明大学生就能够胜任村官,也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当村官的。把大学生分到基层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这更像是一个权宜之计,没有多少大学生愿意长期留在基层。
  在城市里出生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到农村去,去当村官的一般都是乡村子弟。也就是说,那些没有社会资源的大学生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村官。其实,这些贫困子弟是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困难的。生在农村的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要努力读书走出农村,不再重复父辈的艰苦道路。考上大学无疑是摆脱命运的重要机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唯一的出路。拼死拼活好不容易走出农村,不料大学毕业又回到农村,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种人生的失败。即使自己不这样认为,那些村民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并且眼光中还夹杂着一种不信任。
  没经验没资历的大学生,在很多村民的眼里就是孩子。实际上,绝大部分下基层的大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见习阶段。也就是说,是有名无实,只是挂个名字在那里,一切如故。就算是大学生想有所作为也是孤掌难鸣。很简单,基层一样存在着政治斗争,虽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情况不一样。大学生基层任职肯定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要是穷乡僻壤没油水还好说,凡是带点油水的地方,想站住脚是没那么容易的。现在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竞选个村主任没有几十万很难,更有甚者花掉几百万。即使有能力的大学生想施展拳脚也会受到个方面的掣肘。本身就很不情愿,何况又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想做些事情又处处碰壁。于是,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便会形成。
  大学生村官的焦虑、抑郁、彷徨、孤独决不是孤立的现象。叶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自杀前就处在极度的抑郁痛苦中。大学生村官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