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人事报
作者:杨大兴
2006年以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共选聘6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为确保大学生在农村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加快大学生“村官”成长,我们采取多渠道、多途径方式加强管理和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经验做法
注重教育培训,激发工作热情。一是加强角色意识教育。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性质的教育和工作定位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全面了解工作性质、内容和状况,增强服务意识,甘心做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员、引导员,避免心理预期过高,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二是加强典型示范教育。由镇街道组织大学生“村官”到本地的党建工作示范村(社区)、创业创新典型村观摩学习,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任职地区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等,激发他们投身当地建设的热情。同时,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对在履行职责、创业创新、带富帮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交流,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三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把大学生“村官”培训列入干部教育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多种形式培训,在镇街道分别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帮助群众创业、带领和带头致富的本领。
加大实践锻炼力度,提高综合能力。一是实施结对帮带。通过采取“2+1”双级结对方式,即在镇街道确定一名党政干部、在村里确定一名村干部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主要联系人。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开展农村(社区)工作的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实际能力。二是上挂轮岗锻炼。采取分批安排选聘“村官”到街道机关主要科室轮岗锻炼一到两个月的办法,使他们了解街道机关运行特点,掌握有关科室业务,为开展村级工作提供便利。三是实行特殊村(居)民联系制度。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联系几户村(社区)里的致富能手、科技能人、特困户等,加强大学生“村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
强化管理考核,健全评价体系。一是强化信息管理。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一人三档管理,即基本档案、实绩档案和人才档案,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基本信息与接受教育培训、实绩考核、评先评优、参与主题活动等相关信息一并录入相关档案,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采取以平时测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考核由各村、社区负责,其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年度考核由镇街道、村共同组织完成,作为年终奖惩和三年期满后续聘、解聘的依据。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规定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村官”,享受“三个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镇街道后备干部纳入优先、推荐荣誉优先。同时,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作为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的奖励。
几点思考
完善选聘工作机制,是确保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前提。在选聘时,要结合各个镇街道经济发展和相关村(社区)的需求实际设定不同的专业职位,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志愿报考相关或相近专业职位,尤其是应该适当向涉农专业和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有关的专业倾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分配时的参考依据,便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专业对口、用其所专的作用。也可以在招考之初根据各村需要实行“限专业招考”,再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统筹分布招考名额的办法,做到分配过程的“双向选择、按需分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加强管理服务力度,是加快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基础。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对试用期表现良好和专业对口的“村官”,应结合村(社区)发展实际,给予一定的主管或分管业务,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要出台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扶持“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搭建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实践平台。要创造各种条件,积极提供专业技术升级培训和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让他们真正在所驻村拥有一种归属感,在工作中拥有一种成就感,在发展上拥有一种充足感,得到村民、镇街道和自身认可,从而实现社会、生活和自身三者价值的统一。同时,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程追踪评估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度,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工作。
探索有效激励措施,是加快大学生“村官”成长的保障。要逐步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激励工作机制,通过考录、转任等多种途径把部分优秀“村官”选拔到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工作岗位上来。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养老保险、意外保险等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
经验做法
注重教育培训,激发工作热情。一是加强角色意识教育。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性质的教育和工作定位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全面了解工作性质、内容和状况,增强服务意识,甘心做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员、引导员,避免心理预期过高,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二是加强典型示范教育。由镇街道组织大学生“村官”到本地的党建工作示范村(社区)、创业创新典型村观摩学习,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任职地区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等,激发他们投身当地建设的热情。同时,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对在履行职责、创业创新、带富帮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交流,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三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把大学生“村官”培训列入干部教育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多种形式培训,在镇街道分别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帮助群众创业、带领和带头致富的本领。
加大实践锻炼力度,提高综合能力。一是实施结对帮带。通过采取“2+1”双级结对方式,即在镇街道确定一名党政干部、在村里确定一名村干部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主要联系人。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开展农村(社区)工作的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实际能力。二是上挂轮岗锻炼。采取分批安排选聘“村官”到街道机关主要科室轮岗锻炼一到两个月的办法,使他们了解街道机关运行特点,掌握有关科室业务,为开展村级工作提供便利。三是实行特殊村(居)民联系制度。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联系几户村(社区)里的致富能手、科技能人、特困户等,加强大学生“村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
强化管理考核,健全评价体系。一是强化信息管理。对大学生“村官”实行一人三档管理,即基本档案、实绩档案和人才档案,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基本信息与接受教育培训、实绩考核、评先评优、参与主题活动等相关信息一并录入相关档案,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采取以平时测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考核由各村、社区负责,其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年度考核由镇街道、村共同组织完成,作为年终奖惩和三年期满后续聘、解聘的依据。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规定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村官”,享受“三个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镇街道后备干部纳入优先、推荐荣誉优先。同时,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作为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的奖励。
几点思考
完善选聘工作机制,是确保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前提。在选聘时,要结合各个镇街道经济发展和相关村(社区)的需求实际设定不同的专业职位,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志愿报考相关或相近专业职位,尤其是应该适当向涉农专业和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有关的专业倾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分配时的参考依据,便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专业对口、用其所专的作用。也可以在招考之初根据各村需要实行“限专业招考”,再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统筹分布招考名额的办法,做到分配过程的“双向选择、按需分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加强管理服务力度,是加快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基础。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对试用期表现良好和专业对口的“村官”,应结合村(社区)发展实际,给予一定的主管或分管业务,培养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要出台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扶持“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搭建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实践平台。要创造各种条件,积极提供专业技术升级培训和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让他们真正在所驻村拥有一种归属感,在工作中拥有一种成就感,在发展上拥有一种充足感,得到村民、镇街道和自身认可,从而实现社会、生活和自身三者价值的统一。同时,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程追踪评估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度,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工作。
探索有效激励措施,是加快大学生“村官”成长的保障。要逐步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激励工作机制,通过考录、转任等多种途径把部分优秀“村官”选拔到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工作岗位上来。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养老保险、意外保险等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
延伸阅读:
- 村民意识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 (2007-08-20)
- 政策上给予切实鼓励支持 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 (2007-08-20)
- 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 (2007-08-26)
- 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 (2007-08-26)
- 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四种矛盾关系 (2007-09-06)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