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做成“大文章”

来源:湖南农业杂志社 作者:

    涟源市水洞底镇慕农村,全村248户,现有人口927人,有水田27.4公顷,旱土7公顷,慕农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没有其它工业经济支柱,如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这是几年前摆在村里领导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一个偶然的机会,《湖南农业》和《湖南科技报》上两段类似的致富消息使他们步入了尝试的轨道,于是,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村民开始试种马铃薯,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试出了一条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慕农村目前马铃薯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2000公斤,采用马铃薯-水稻-马铃薯,水稻-马铃薯-水稻的种植模式,每667平方米创收2000元~4000元。2007年全村马铃薯总产141.6万公斤,实现效益219.2万元,与种双季稻相比,全年总收入增加50.8万元,人平增收1652.9元,真正的把小土豆作成了“大文章”。他们的做法是:

  1.把马铃薯作为农业经济的主打产业来抓。长期以来慕农村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耕作方式单一,生产效率偏低,农民增收缓慢,为积极响应镇党委、镇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一地一色”的农业发展战略,他们大力进行稻田改制,将单一种植模式向“马铃薯-稻-稻”、“马铃薯-一季稻-马铃薯”等转变,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2.把秋冬播生产作为二次创收的重要途径来抓。由于人多地少,人平耕地仅374平方米,人地矛盾突出,基于这种现状,慕农村着力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秋冬农业作为二次创收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村里对马铃薯生产早筹划、早安排和早行动,成立秋冬生产领导班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以村组干部个个关心秋冬生产、农民群众人人支持秋冬生产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及时解决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技术、资金等难题。

  3.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来抓。为尽可能的规避市场风险,2001年他们成立了村马铃薯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由协会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难题。由于生产出来的马铃薯口感好、品质优,深得消费者喜爱,2007年,全村种植单季马铃薯27公顷,并成功打入娄底市大型超市。每667平方米收益高达3000元。

  4.把新技术推广作为马铃薯生产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推广优良品种,选用早熟、品质优良和抗性好的东农303、克新四号等脱毒马铃薯良种为主推品种。二是革新栽培方式,全部采用起垄栽培,秋马铃薯推广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春马铃薯全部采用地膜覆盖,使马铃薯赶上一个好的上市季节。三是定期组织培训,每年联系农业专家进村讲课三四次,及时解决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统一施用肥料,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改养马铃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