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60年 写在田野上的壮丽诗篇
粮油生产稳步提高,特色产业由小到大,农产品加工从无到有,农业科技迈上台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名牌不断涌现……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市农业走过从曲折起伏到稳定繁荣的发展历程。2008年粮食产量达168.88万吨,比1949年363560吨增加3.64倍;特色经济产量达161.17万吨,比1949年10478吨增加152.8倍;农业产值达130亿元,比1949年39267万元增加321倍。
农业基础日益加强
60年来,巴中改造低产田土150万亩,建标准粮田1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达到295万亩,亩均节本增效30元;建农村沼气池15.2万口,占宜建农户的30%,大中型养殖场沼气池5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减灾抗灾能力提高。面对十年九旱的自然灾害,巴中以发展旱作农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改旱改制,确保农业增产增收。2008年,旱作农业面积达到339万亩,旱粮产量达到118万吨,占到粮食播面、产量的7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2.1%以内。
农业科技迈开大步
在粮食生产上主推了10项增产技术(水稻温室两段育秧、水稻旱育秧稀植栽培、水稻双株大窝大宽窄行栽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小麦小窝疏株密植、油菜育苗移栽、配方施肥、规范改制、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优良品种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1%以上。
特色产业增量增收
全市马铃薯、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金银花)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农民增收中起到巨大作用。2008年,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169.88万亩,产量161.17万吨,产值25.58亿元,特色产业人均增收56.89元,占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通江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南江县被命名为“中国富硒茶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四县区的优势特色产业都列入全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
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
全市经济作物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9家,一村一品专业村247个,专合组织267个;产业化经营总额达4.51亿元。全市农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42%。12家企业的42个产品获得有机、绿色食品标志,认定规模达到14.3万亩,产量达5.245万吨。17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农民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狠抓农民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种田能手、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大量涌现,农民创业能力和积极性普遍提高。到2008年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达2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的16%以上。2008年,共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6110人,培训骨干农民3862人,辐射带动科技推广3500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17.6万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面积62万亩,主导品种和农业生产新技术普遍推广。
农产品安全监管有力
每年定期与监察、工商、质监、物价、公安联合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净化农资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在农业生态环境上,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集中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定期开展产地环境监测,充分发挥我市生态农业优势。在农产品检验检测上,加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设施配套和技术提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通过省级“双认证”;在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配备了农残速测仪,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蔬菜专业村开展例行检测,抽样合格率达98.6%。从严、从速、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残逐年下降,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了市场供应和基地稳定。
(作者: 冯一鸣)
- 节约型农业——荔浦县农民增收新亮点 (2009-09-08)
- 农业“多村一品”助农增收 (2009-09-08)
- 四季农业——让农民鼓起腰包 成增收新路子 (2009-09-08)
- 小土豆做成“大文章” (2009-09-08)
- 大纵湖镇特色农业发展异彩纷呈 (20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