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三项举措强化大学生“村官”管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增红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服务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山西洪洞县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

  一是印制并发放《洪洞县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日志》手册。要求每个大学生村干部详细记录一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所见所闻、思想动态和体会收获等。每周村支部书记对《日志》记录情况检查一次,对《日志》记录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签名;每月各乡镇党委分管领导对本乡镇的大学生村干部的《日志》集中检查一次,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记录情况和村支部书记的查看情况以及对《日志》记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并签名;县委组织部每季度对全县的大学生村干部《日志》检查一次,对从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地反馈给各乡镇,要求及时了解情况,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整改方案,分析解决问题。

  二是建立大学生“村官”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制定大学生“村官”联系册、洪洞《槐乡大地》开设大学生“村官”风采专栏、洪洞党建网开办“大学生村官论坛”栏目、网上建立QQ群,公布全县160名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情况和联系方式等形式,搭建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平台,引导他们增进交流、加强沟通,促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是建立联系帮带机制。建立了乡镇领导干部、包村包片干部、村干部联系帮带大学生“村官”制度,帮助他们了解村情民情、掌握工作方法、积累基层经验。通过各级组织的传、帮、带,多方位、多层次地教育培养大学生村干部长知识、强本领,尽快进入角色,促使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健康成长。(高增红)

 

  为什么重回西大?

  崔立军告诉记者:“我是从小生长在西大的。上大学我就一直当干部,毕业后,我混得也不错。我有知识了有能力了,之后呢?就想为村里干点实事。养育了我的小村庄,我想回来把她建设好。我确实是这么想的——应该也不难理解吧?”

  一个农村孩子,学业有成后希望亲手建设好家乡。这当然不难理解。但“好理解”的事情不等于好办。现实中城乡割裂,乡村矛盾错综复杂。崔立军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收入降低”“父母爱人都反对”这些表面困难。

  村委会里的新婚被子

  农村两委闹矛盾,选举会上打破脑袋,这是极其常见的当代农村问题。崔立军2005年10月回西大时,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乱局。而他不傍谁不靠谁,还要当“第三者”,硬生生地站出来竞选村支书。这在说明他的“决心和勇气”的同时,更意味着是在挺身犯险。

  在上周的高校巡回演讲期间,省委组织部的同志曾经对崔立军有一个评价:小崔是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大学生村干部。此言不虚。

  2005年选举前,西大村支书主任闹矛盾,时有激烈冲突,村级财务15年未审计,乱得一塌糊涂。这种“村情”已经远近闻名。是年10月,崔立军把组织关系转回沁水,决意参加支部书记选举。选举前,崔立军凭着一颗爱村的热心和相当不错的口才,在村里挨家串户拉选票。而他想“夺权”的举动遭到支书主任对立两派的一致忌恨。“走在村间路上,会听到一些村民的讥讽和辱骂。甚至还有拳脚相加。”这是崔立军在演讲时对这一段“崩溃生活”的回忆。

  正式选举时,“无门无派”的崔立军却在“两推一选”中意外获胜:26张党员有效投票,崔立军获18票,当选党支部书记。

  事后,无论参与推选或投票的党员群众,还是崔立军本人,都对这次选举如实评价:崔立军尽管上过大学,但村民们当时对他的“书本知识管不管用”充满疑惑,对他“处理农村事情的能力”充满不信任。仅仅是因为“对村里两派彻底绝望了,对他们的争斗烦透了”,才抱着“赌徒押宝”的心态“押”了一把崔立军!

  如果不深入到他们中间,不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不把自己的知识通俗化,不把自己的能力和农民的现实需求挂上钩,大学生在农民中和农村干部中也不见得有什么优势,甚至反而会增大隔阂。崔立军这样评价“落地”的“天之骄子”。

  当选后的崔立军仍然受到落选派的“顽强”干扰,连续4次被搅闹会场。崔立军的冷静和睿智开始发挥作用。他一面请公安部门出面,制止寻衅滋事者。一面掐住前任干部的“七寸”,着手清理15年的村级财务,并请上级部门组织审计。最后,审计结果公开,两名前任干部受到党纪处分,这算是对多年乱象做出一个绾结。

  做完这些事的崔立军,才感觉得到村民们的逐渐认可,“村民们再也不是押宝心态了”,“不做事,谁也不会认你。”崔立军这样解读老百姓的“实际”。

  2006年、2007年,省里开始大规模招聘大学毕业生赴农村任职,这时,先行了一年的崔立军已经在西大村稳住阵脚,并在兴修水利、规划新农村建设方面小有建树了。2007年,经晋城市委书记、市长批示,崔立军被纳入全省统一的“大学生村干部”序列,成为晋城市惟一一名经过民主选举,担任基层党政正职的大学生村官;而其他的赴农村大学生,多担任“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等职,在融入程度和村政决策权力上无法与崔立军相比。

  2007年10月,崔立军结婚了。举行典礼后,崔立军在西大新盖的房子还没干透,没法住。于是他们借住进了村委会。正面墙上用胶带纸贴了一个“ ”字,床上放了一床新被子。床的另一边墙上是“为人民服务”的十来项要求,而窗口则写着“党员服务处”。这个颇有些另类的“新房”,记录着一个大学生村官的严肃选择。曾经反对他回西大村的妻子,现在还在太原市工作。
  “山顶洞”里的上网机子

  崔立军回到西大村,虽然也匆匆盖了间新房子,但主要还是住在父母所在的土坡上的一排窑洞里。崔立军的长相是中等身材,面庞黑瘦,头发理得再整齐,也是向上扎煞着。依此,村里的年轻人谑称他为“山顶洞人”。“山顶洞”虽然很落后,但有一样东西还是能吸引年轻人:崔立军在这里接了一台能上网的电脑。

  村下大路边也有某电话交费站的电脑能上网,但那是要钱的。崔立军是个村领导,他家的电脑当然不收钱。这让崔立军又多了一项让人喜欢的“优点”。

  在外工作五六年,电脑已经是他离不开的工具。管理一个小村庄到底需不需要电脑,除崔立军以外的所有“两委”成员都是彻底否定的,“用不着!”。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他们错了。

  村委主任张某讲,有一次,村委一班人到晋城一机关办事,办公人员要一个表格,而他们刚好没带着。“要是以我们的办事方式,就是开车赶紧回家拿呗。来回250公里路,费钱费人费工夫也没办法。立军在哩,他笑了笑说,什么表呀!下载一张不就完了?当下找了个网吧,果然下载出一份来!”张主任佩服得直咂嘴。

  另一个“实践课”是在最近。村里涉及到的一个关于土地问题的具体规定到底是什么,找法律书查,太厚,没查着。托人到有关部门问,回答的人含含糊糊。还是崔立军,打了两个关键字,上网一搜,就找着了。然后,崔立军引经据典,开始给所有的人“上法律课”。“这个知识才是力量嘛!”村民有人开始“局部佩服”其崔立军的知识力量来了。

  记者手记
  崔立军的忧虑

  两年多的“村官”生涯让崔立军坚信:做事,做成事,才有人服你。但两年多为村里做事的经历也让他明白,在基层,做事难,非常难。一个处事公正的大学生可以让人信服,一个有办事能力的大学生也可以让人佩服,但再优秀的大学生也改变不了当地的乡风 “行规”和干部作风。长期在地方“潜规则”下生存,村官大学生会妥协、被同化,还是沉沦、淡出,抑或选择逃离?这是崔立军,也是其他更多大学生村官在骨子里忧虑的东西。

  深入了解农村情况的崔立军还有一个忧虑:像西大这样的纯农业村,没有任何集体收入。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向上要钱。“能不能要回钱来”成为验证一个村干部有没有能力的几乎惟一的“试金石”。“但农村能不能总靠这种方式发展?这样的现状又将造就一批什么干部?”崔立军说,他当时怀着一颗雄心回来,到现在也不得不为这个状况发愁。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