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推进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工作对策与建议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费宗光

 近年来,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已成社会焦点,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艰苦而平凡的岗位上干事创业,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然而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伴生一些认识和实践问题。前期,为深入细致研究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各种调查方法,对全区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工作内容和认可度、任职障碍、留任原因、期满意向、政策期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所得的调查数据和意见建议进行了科学统计与综合分析,全面了解全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思想动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影响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的主要因素和具体原因,初步提出一些优化推进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村官”群体综合表现

  自2007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重大决策以来,宿迁市宿豫区先后迎来了241名有理想、有知识、有潜能的大学生“村官”。四年来,除了考取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公务员40人,进入各类事业单位的21人、企业10人,考取研究生1人,自主择业2人,目前全区实际在岗大学生“村官”167人,占村(社区)总数的90.3%。其中中共党员140人,男村官103人,女村官64人,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162人。在担任村(居)“两委”正职的15人和担任村(居)党支部副书记的87人中,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11人,当选乡镇团委书记7人、纪委委员10人。在岗大学生“村官”全部兼任村(居)团组织书记,总体上表现思想稳定,积极要求进步,愿意扎根基层,既为村民做了好事实事,也给农村带来青春活力。

  政治素质高。宿豫区167名大学生“村官”都能积极拥护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和要求,积极主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现代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及时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传达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政策意识和法律意识。四年来,大学生“村官”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先后举办了新农村建设政策宣讲、理论培训班700余场次,受益基层党员干部群众4万余人次。

  创业意识浓。大学生到村任职后,一般都能立足村情,因地制宜,深思村居发展之路和兴村富民之法,合理规划村(居)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干”上下功夫,“学中干、干中学”,充分利用组织上搭建好的平台和优惠政策,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大力引进推广种养殖、深加工等农村实用新技术,积极领办、创办、合办各类经济实体和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了大学生“村官”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全区已有105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创办了52个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创业示范园,为村民提供了28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80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带动近万名群众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服务群众勤。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做到广泛联系和服务群众,经常性地深入群众,调查走访,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倾听民声,经常开展便民利民惠民活动,通过群众事务代理、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有效方式,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主动排查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调解处理各种矛盾纠纷1200余件,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困难补助等惠民政策,积极动员村民参加新农合、新农保,联系帮助贫困户1000余户,认真落实各项扶危济困措施。

  引领民风强。大学生“村官”能够紧密团结村组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带头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带头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引导村民开展读书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和破除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和陈规陋习。如2009年3月宿豫区组建的全省首个大学生“村官”艺术团,送戏下乡50余场次,用歌曲、舞蹈、三句半、小品、音舞说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科技知识等送到基层,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宿豫区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全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工程”来抓,根据上级制定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相对宏观性和原则性的文件精神,配套出台了一些关于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和完善了大学生“村官”“1+X”多岗锻炼培养模式、“三公一评”任职管理模式等长效工作机制,真正把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使用、当自家孩子来对待”。但具体操作落实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选拔机制不完善。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由于标准过于宽泛,偏重于对政治理论素质的考查,在选择适合农村工作、专业对口方面考虑得不够,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到村任职后,虽有一腔热情,但在实践中很难取得成效,造成了“学非所用、用所未知”的心理压力。宿豫区目前在岗的167名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与农业联系不紧,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很难符合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当前选拔机制给少数扎根农村意识不强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跳板”,只为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累资本,“干上一两年就走或走着看着”,没有扑下身子干实事的精神状态。

  培训制度不健全。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基本未接触农村工作各方面的知识,对农村社会问题认识不深、了解不全,不善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在大学生“村官”政策中,虽有教育培训规定,但太过原则性,尤其是对培训内容缺乏具体规定,因而培训多数缺乏针对性,或因经费问题导致相关培训机会不多、时间不长,造成不少大学生到村任职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理想与现实反差过大等等,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工作无从下手。

  使用制度不统一。大学生“村官”主要属于乡镇管理,服务所任职村,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性质,所在乡镇党委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同时随着乡镇民主选举不断完善,不能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级班子的大学生身份相对不明确。经组织选聘即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和村主任助理,具体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等没有相应的规定,造成大学生“村官”没有明确岗位分工,有的在村里或借用乡镇搞工作服务、会议记录、打字复印、报送材料等琐碎的日常工作,个别“村官”存在工作作风漂浮,感到无所作为,存在混日子的现象,真正以村“两委”成员身份主抓的工作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保障机制不刚性。在大学生“村官”经济与政治待遇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政策性要求,但相对来讲宿豫区大学生“村官”收入待遇多为补贴性质且数量有限,实发工资与当前大学生收入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特别是三年任职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缺乏保障,虽然中组部为大学生“村官”谋划了五条出路,有考公务员同等条件优先录取和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但只是少数大学生“村官”能如愿以偿,而且缺少制度化的刚性规定和配合落实的长效机制。“我对期满后的前景相对迷茫,继续留任将是什么身份?”,这是在调查和访谈时大学生“村官”担心最多的问题,也使得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发展显得很不确定。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和造就经过基层农村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使大学生到村任职后,施展才华,健康成长,通过对全区大学生“村官”进行实地调研,结合被访谈大学生“村官”和实际“村官”各项工作中的经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建立科学选聘机制。在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一是切实按照招聘计划,严格选拔标准,进一步细化选拔对象的基本条件、专业要求,坚持做到优先录取志在奉献农村并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本地籍或本村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的大学生、有农村工作热情和发展思路的大学生,做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拔到村官队伍中来,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也有利于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避免出现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二是参照公务员招录方式,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程序和方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拔、测评体系,逐步引进和运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加强对报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际能力和择业观念等方面进行测评,重点考察高校毕业生内在的发展潜力。三是根据农村需要设立对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要求,提出专业结构明确的比例要求,坚持选用一批农村最需要的具有农林牧副专业知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人才。同时对报名的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多种渠道把报名学生的想法摸透,性格搞清,看是否适合农村工作。对于拟选派“村官”任职的村或社区也应摸清所需村干部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便于的针对性地科学安排到村任职。

  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培养,舍得投入,倾注心血,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特质型大学生“村官”队伍。一是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领导和实施机构,充分发挥党校、“三农”培训机构的作用,整合各方培训资源,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继续教育体系,做到上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邀请全国知名的农村工作专家学者授课讲学,开展“三农知识”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新农村建设知识和各地的乡风民俗,组织在岗大学生“村官”赴知名高校、涉农企业集团进行封闭培训、体验式锻炼,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创业技能。二是在本村实际和岗位职责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加强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实用技能、基本方法等方面的适应性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着力增强大学生“村官”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增长他们服务农民的本领。三是以“分类培养、多元发展”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专业优势和个性特长,探索大学生“村官”分类培养模式,围绕中央提出的“五条出路”,引导大学生“村官”分别向“社会管理型”、“创业富民型”、“专业技术型”、“党政后备型”等“四型人才”方向发展。

  建立科学使用机制。在大学生到村任职后,坚持分时段分配工作任务的原则,递进式使用和锻炼大学生“村官”。在任职前期的3至6个月,将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为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远程教育的操作员、弱势群体的求助员,安排大学生“村官”重点学习熟悉村情及帮助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推行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工作载体和抓手,要求大学生“村官”每天记好民情日记,不定期抽查,定期展评,及时推介。让大学生“村官”掌握任职村每户情况,包括人员构成、家族关系、邻里状况、外出务工、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情况,做到了然于胸、“一口清”。在随后的1-2年里,要求大学生“村官”独立承担所分管的工作,培养提升独档一面的能力,把担任副职干部或村委会主任的村官定位为富民强村的战斗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村官定位为富民强村的指战员。具体做到“三带”,即:带头、带动、带领。如:在创业富民方面,村官要选准项目带头创业,做大项目带动一部分人创业,成立组织带领更多群众创业;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村官要讲究工作方法,选准突破口,首先鼓励个别积极分子带头支持参与这项工作,进而带动身边、带领全村做好工作。这一期间,可推行大学生“村官”年度履职承诺,年初亮诺、季度展诺、年终评诺,以此作为年度重要依据,深度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在配套制度约束上,可以考虑建立以适岗考察、转正考核和年度考评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村官”系统化考核制度,重点要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切实增强制度系统性、严格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科学培养机制。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民群众和农村党员干部的主心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关键,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目前,宿豫区共有村(居)、社区185个,村党组织书记185人,其中土生土长的本地人134人,专科以上学历39人,35岁以下的15人,36—45岁的87人,46—54岁的76人,总体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实践证明最佳年龄在40岁左右),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仅有5人,而且大学生“村官”竞争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意识不强,更多的是组织主动安排。要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为新农村新一代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必须深入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引导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积极培养选拔其中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并且至少每村(居)、社区选聘3名大学生“村官”,才能形成比较充足的源头活水,才能通过组织手段掀起竞争,培育大学生“村官”积极竞争村党组织书记的意识。二是注重从本村(居)、社区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村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暂无合适人选的,可以从县(区)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也可以由邻近的先进村党组织负责人兼任。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区)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村任职。三是村官作为一种特殊职业,需要在教育源头高校里设置村官专业,探索选送年轻村干部、优秀农村青年及应届高中毕业生到高校定向培养、毕业后回村工作的做法,培育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逐步实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时相关部门积极探索,以制度规范,对于那些愿意扎根农村、工作表现良好的大学生“村官”,要求将户籍转至工作地,进而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本土化,为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选举提供制度支持,实现大学生“村官”角色合法化。

  建立活性保障机制。选择留任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有些已在乡镇或主城区买房、购车,或在当地结婚生子,这说明大学生“村官”尤其是在原籍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完全可以在农村长期任职。为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留得下”、“待得住”,应该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待遇等多方面进行关心和帮助,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大学生“村官”以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投身服务于基层。一是在经济待遇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可比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二是在有序流动方面,引导任职期满优秀大学生“村官”继续留任,引导大学生“村官”克服等、靠、要思想,利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等,结合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尝试选择和发展创业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并在税费减免、项目用地、小额贷款等环节应有优惠;建立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一定名额的定向招录任职期满大学生“村官”的长效制度,为避免有的“村官”到村任职只顾复习对工作却不上心,而埋头工作的人却由于顾不上复习考试吃亏的现象,可尝试将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换算成一定分数,加入考核总分;对在村(居)、社区表现优秀、县(区)乡(镇)部门又确有需要、且本人愿意到事业岗位进行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由组织人事部门协同有关单位,调剂出一定数量的岗位,采取业务考试的形式,使大学生“村官”直接转为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三是在政治待遇方面,可参照公务员职务晋升模式,畅通大学生“村官”职务晋升的渠道,可以有计划地通过公推直选等方式公开选拔一批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切实改善乡镇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激发乡镇领导班子活力。同时,乡镇领导班子缺额需要补充时,将优先选拔使用大学生“村官”,对特别优秀或工作特殊需要的大学生“村官”,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破格提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