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秀洲大学生“村官”之生存报告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丁思成
  2006年12月,嘉兴市秀洲区拥有了第一批大学生“村官”——15位率先“吃螃蟹的人”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村官征程!

  2008年11月,嘉兴市秀洲区第三批的大学生“村官”招考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终于迎来了真正的“一村一大学生”时代!

  然而,随着“小村官”队伍的日益浩荡,大家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观望其实远未结束,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蜕变才刚刚开始!而“新知识分子下乡”到底有没有为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添一块瓦,大学生“村官”现在生活,工作的情况又如何呢?此类好奇或者说是猜测,无论在网上,还是现实中,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一个大学生在农村是不是有用武之地?”这样的难题,但笔者希望,针对嘉兴市秀洲区122个行政村60名“小村官”(第一二批)所做的问卷调查,能够相对清晰地呈现出目前大学生“村官”的真实生存状态!

  调查对象情况说明

  嘉兴市秀洲区目前共有在职的第一二批大学生“村官”共有60名,此次参与调查的人数为58人,占秀洲区大学生“村官”总数的96.7%,其中第一批村官(06年12月入职)9人,第二批村官(07年11月入职)49人;男生24人,女生34人;党员16人,团员40人,群众2人;本科生25人,专科生33人。有58人任村民委主任助理,其中进村班子的有5人。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场弱化专业与强化能力之间的博弈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秀洲区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非常广泛,涉及有计算机、外语、通信、医药、法律等等。就其专业在村官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有51人称“用到的不多”,或者“根本没用”,占到总人数的88%(见图1)。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调查问卷显示,计算机、农学、法律在农村的工作中,有一定的用武之地,而其他专业在具体的日常工作用到的不多。就其现状分析,专业用处不大主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认为“自身经验不足”和“所学专业与本村发展联系不大”的客观因素成为了主要原因,同时“自身经验不足”和“领导的不够重视”等人为因素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见图2)。笔者认为,大学生去当“助理”,丰富的理论知识应成为其服务农村的优势,但是客观的情况造成了这样的优势不能充分的发挥,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及农村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短时间内将不可避免。但是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通过人为因素的调整,弥补客观条件所造成的不足,从而发挥好这样的能力优势,是解决大学生“村官”在新农建设作用中至关重要的命题。

  做好“秘书”是起点,不是终点!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学生“村官”所做的工作以被动性工作为主,主要内容大都是与文案相关的工作,而自主性、创新性的工作不多。单单从“助理”、“秘书”的角度去考量,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是做好助理、秘书的工作仅仅是村官工作的第一步;大学生“村官”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自身的优势,给农村带来新的变化,实现这一步,需要其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了解农村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建设。

  接着,我们对平时工作的重要性作了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的工作“不是很重要,只起到锦上添花”效果或“根本不重要,有或没有都无所谓”的人数共有32人,占到总人数的53%(见图4)。在回答是否经常“参与讨论、研究关系本村重大问题的两委会议”时,回答“经常参与”的有28人,“只是关系到自己负责的相关工作时才参与”的有25人,两者之和占总人数的91.4%,另有5人回答“从没参与”。

  其后,我们又对参与过“讨论、研究关系本村重大问题的两委会议”的53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参与的两委会议中,有35人“只是听听,很少发言”,16人“参与讨论,但作用不大”,两者占到96.2%,只有2人起到的作用“很重要”。以上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实质作用是很微薄的,就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而言,笔者认为村一级领导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小村官”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大学生“村官”不仅仅是助理、秘书,也是提高村内办公效率、开拓工作思路的活血因子,村领导给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更多的应该是“参谋员”、“左右手”。至于如何提高领导的认识,在这里笔者保持缄默(当然这个问题因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大学生适应能力等的差异不尽相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在这次调查中同样引起笔者注意的一个数字是,在村里起到“雪中送炭”效果的大学生“村官”占了28%,因此,笔者欣喜的看到,在诸多年轻村官中也涌现出不少工作先进的典型。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克服了困难,做出了成绩,是值得每一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们去学习的。

  另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有46名大学生“村官”认为“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迫切地希望可以得到更大的自主权,承担更多的责任”,实现锻炼自己的目的,体现自身的价值。这表明大学生“村官”有承担更多责任的愿望和能力。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社会经验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阻力,但是不锻炼就永远不能成长,如果大学生“村官”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那么成长就要从现在做起。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调查结果显示,58名大学生“村官”中有48人“觉得交流很有必要的”,占到了总人数的83%(见图6),可见大学生“村官”们对交流的认可。目前大学生“村官”的交流确实不够,作为一个新兴的特殊群体,其工作生活都还在摸索中进行,对工作力度、方向的把握还很难拿捏,彼此之间的交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同时,大学生“村官”们也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就交流的形式而言,选择“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和“政府牵头,定期组织”的有 57人,占到总数的98%(见图7),集体活动的方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团结的力量无疑好过一个人的摸索。

  对“新大锅饭”说不!

  笔者首先调查了大学生“村官”对目前考核办法的了解情况,发现表示只“了解一点”的有23人,“不熟悉”的有19人,两者占到调查人数的72%,另有16人表示“非常熟悉”。由此可见,对于目前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大部分大学生们了解得不多,对于考核如何运作的认识有待提高。考核制度的明晰化、公开化有利于增加大学生“村官”们工作的热情,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是确保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的重要因素。

  随后笔者对改善当前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使其更公开公正的希望做了统计调查。在参与调查的58名村官中共有45人表示“非常希望”改善当前的考核办法使其更公开公正化,13人表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并认为当前的考核制度已经很好了(见图8)。接着笔者把两届大学生“村官”分开做统计,发现06届村官9人中有8人表示“非常希望”改善当前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使其更公开公正,占到参加调查的06届村官总数的89%,而07届大学生“村官”只有76%表示“非常希望”,可见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大学生“村官”们对“奖惩有度,赏罚分明”的要求是越来越强烈的。笔者认为,如果对于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没有奖励,对于那些工作不努力的大学生“村官”也没有任何批评,采用这样“大同式”的管理方式,对于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打击,同时给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提供了平台,是很值得商榷的。

  未来村官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在总结过去一年(或一年半)的工作时,有26人表示工作得“很愉快”,占调查总人数的45%,有23人表示“没什么感觉”,另有9人“不愉快”。在问及是否热爱现在的工作时,22人选择“很热爱”,34人选择“一般”,有2人表示“不喜欢,甚至厌恶”现在的工作,这说明当前大部分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工作是热爱的,对投身新农村建设是怀着热情的。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有坎坷,但是大学生“村官”的士气依然高昂,对于农村工作依然满怀希望。选择到农村工作的我们对农村都有着特别的感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虽然期间也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工作的不易,但是其奉献新农村的热情始终未变,斗志依旧昂扬。

  最后,笔者就三年工作期满后的打算做了调查。对于三年后的去向,调查的结果显示,“考公务员,到政府部门工作”占到了62%,成为了村官主体的走势,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总人数的24%)“还没想好,到时候再说”,仍持观望的态度;很坚定地表示“继续留在农村做村官”的只有12%,而明确表示要离开农村的有1人(见图9)。

  笔者认为,通过考公务员的形式走进政府部门工作,是当前大学生“村官”主体愿望的表现,是三年后大部分“小村官”的主观选择的趋势,另有24%的人仍在持观望态度,这主要是由工作期满后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年轻人希望有个可以预见的未来或至少是一个有发展意义的未来,以此来决定继续留在农村还是另觅其它职业,所以后续政策明晰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选择“继续留在农村”的比例少得可怜,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确实需要大量的人才创业创新,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留在农村服务一线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做到带动村民致富,发展建设新农村。所以,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要摆好心态,勤修“内功”;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应该看到,就如何通过政策待遇的倾斜来稳定大学生“村官”队伍,以及如何调动大学生“村官”为基层服务的积极性等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