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2008)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胡跃高
  序言

  本报告中的大学生“村官”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及其行动。报告依据的基本材料为三方面来源:2005年以来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做的多次典型调查及之后的追踪研究,2006年以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行动所做的典型调查,2008年对全国9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村官”所做的面上调查。此外,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大量参阅了相关调查材料、研究报告及报道材料,征求了部分现任大学生“村官”及基层大学生“村官”管理人员意见。

  一、基本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由部分县市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大学生“村官”探索之路。概括起来,这一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95年到2004年,自发发展阶段

  1995年,江苏省最先开始招募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南通市如东县为解决大学生资源闲置与农村建设亟需人才矛盾,公开招考了88名大学生“村官”。同一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浙江宁波采用公开招考方式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向全国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引起全国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了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3年10月,平顶山市委下发《关于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的意见》,启动建设。同年,河北省邢台市在广宗、清河两县开展大学生“村官”工程试点工作,2004年又将经验推广到全市,并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目标。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村官”的特点是规模较小,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2005年到2007年,全面试验阶段

  这一阶段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5年7月4日,中发办『2005』18号)和《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通知》(2006年2月25日,中央八部委联合下发)为标志,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进入大范围试验过程。

  2005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通知》(京发『2005』32号)文件,启动“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在平谷区进行试点,32名大学生成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2006年招聘2016名,2007年招聘3000名。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四川、江西、北京、福建、青海、辽宁、贵州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启动计划的有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2007年宁夏、内蒙、云南加入其中。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启动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其中16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3、2008年开始,国家行动阶段

  2008年春,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自此开始,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这是对13年来各地大学生“村官”计划工作的肯定,也是新的、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建设阶段的开始。

  

  二、近距离感受大学生“村官”

  1、当代大学生“村官”基本结构

  对比2005年、2006年平顶山大学生“村官”调查结果,与2008年全国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2005-2006年平顶山大学生“村官”具有专科生多、往届生多、当地农村生源多的显著特点;(2)2006年以来北京市招收大学生“村官”中,则具有本科生多、100%为应届生,外地生多的特点。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结构特点;(3)从除北京以外的全国情况来看,基本特征类似于平顶山,但呈现出应届生比重增大、本科生比重增大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大学生“村官”基本结构情况

  来源 年别 本科 专科 省内 应届生 城市 农村 本地 工作经验

  平顶山 2005 12% 88% 90% 17% 19% 81% 96% 83%

  平顶山 2006 13% 87% 89% 36% 20% 80% 94% 64%

  北京 2008 84% 5% 92% 100% 32% 68% 16% 0

  北京外 2008 43% 55% 92% 78% 18% 82% 71% 22%

  全国 2008 61% 33% 92% 84% 24% 76% 47% 16%

  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2005年平顶山文科类毕业生为64%,2008年全国为50%。2008年管理学上升为第一,占15.12%,经济学为11.63%,文学3.49%,教育学9.30%,法学、哲学10.47%;理科类毕业生比重2005年平顶山占18%,真正农学毕业学生占4.4%,2008年全国演化为为45%,其中农学为13.95%。尽管2005年平顶山调查资料与本次全国调查资料存在系统性吻合问题,但从趋势来看,文科类学科大学生“村官”来源较多,农、理工学科的发展呈上升趋势。

  2、参加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思想动机

  从2005年、2008年两次调查结果来看,现职大学生 “村官”当年择业的第一目的为想为百姓做贡献;排名第二为体现个人价值第三为增加经验和阅历,或为从政打基础;排名第四的部分中,2005年平顶山大学生“村官”为追求为家乡做贡献,2008年全国调查结果为了解国情、或感觉待遇较好。总体评价,现有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基本是一支思想基础好、素质较高的队伍(见图4、图5)。比较而言,大学毕业生思想比较活跃。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的一份对应届大学生的调查表明,超过57%的部分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 17%的部分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有24%(人大“求是集”,2007)。

  3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主要困难

  2005年平顶山调查结果表明,排第一困难的是村里矛盾多,第二为交通不便,第三为工作压力大、专业不对口、政策不落实;2008年调查结果中排第一的是收入较低,第二为前途渺茫,第三是学习机会少,第四所学东西用不上,专业不对口,第五村里矛盾大,交通不便。由于两次设计问卷不完全相同,去除不同部分问题之外,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普遍关心发展前途、关注学习机会。此外,对农村工作难度感受深刻。

  4、大学生“村官”眼里的农村工作三大障碍

  2005、2006、2008年三次调查结果一致表明:农村工作障碍中排名第一的是发展项目资金段短缺,第二为缺乏实用技术,第三为农村关系复杂;2008年调查还发现,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所学非所用,领导同事不支持也排名靠前。从总体情况具体要求来分析,资金、实用技术作为技术性问题比较突出,相对容易解决,但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社会,为村民、村干接受事实上为更大问题,尤其值得注意。

  5、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2006年平顶山调查结果中:努力工作,谋求进一步发展者占39%,扎根农村,做基层工作的占32%,考研的占11%,其他占18%;在2008年的调查中,期望考公务员的占39%,继续做好工作的占24%,谋求在农村创业的占12%,考研占5%,其他占20%;对考公务员的期望值增大是近期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发展设想的显著变化,应当引起重视,扎根农村部分比重降为36%。对平顶山小屯镇大学生“村官”的追踪调查材料表明,现阶段预期与未来择业具有强的关联性。2007年10月有43名大学生“村官”届满,其中27名选择留任,有2名中途辞退,9名回原单位工作,考取教师职位2名,考研3名,留任部分占总数的62.8%。如果进一步情况属实,上述调查结果可能意味着三年届满后大学生“村官”再择业将面临新的、激烈的思想冲击与压力。应尽早考虑化解压力。

  6、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认可

  2006年2月对汝州市小屯镇东村、耿堂村、骑岭乡雪爻村调查了解到86%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干持欢迎与积极支持态度。经济上较贫困小山村雪爻村对大学生村干部的支持率更高,呈现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村干更多的期待与支持。当地群众对大学生村干的支持也体现在宏观整体层面。2005年在河南省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平顶山全市有1831人

  被选进村“两委”班子,占大学生村干总数的89%。此外家人、配偶或恋人、朋友或同学普遍表现出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大学生“村官”基本表现出对当年选择的认可。

  7、大学生“村官”工作条件

  200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对各地创造的工作条件基本满意。比较而言,有相当部分受调查者对福利待遇、经济收入表现出关注,约1/3的受调查者对管理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意见,值得重视(见表2,表3,图14)。

  表2. 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生活条件的评价

  项目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说不清

  经济收入 1.14% 19.54% 37.93% 28.74% 10.34% 2.30%

  福利待遇 0 11.49% 29.89% 34.48% 21.84% 2.30%

  升迁机会 0 11.63% 32.56% 25.58% 15.12% 15.12%

  工作自主性 12.64% 44.83% 25.29% 10.34% 6.90% 0

  发展前景 9.20% 24.14% 28.74% 14.94% 11.49% 11.49%

  工作条件 5.75% 39.08% 36.78% 14.94% 3.45% 0

  同事关系 32.18% 56.32% 10.34% 1.15% 0 0

  上下级关系 31.03% 49.43% 16.09% 3.45% 0 0

  社会地位 3.45% 20.69% 42.53% 20.69% 9.20% 3.45%

  生活条件 2.30% 29.89% 43.68% 20.69% 3.45% 0

  住房条件 3.45% 28.74% 36.78% 21.84% 9.20% 0

  居住环境 5.74% 29.89% 44.83% 17.24% 2.30% 0

  生活乐趣 10.34% 21.84% 34.48% 18.39% 13.79% 1.15%

  政策落实 2.30% 28.74% 34.48% 19.54% 10.34% 4.60%

  总的工作状况 4.60% 50.57% 32.18% 11.49% 1.15% 0

  总的生活状况 1.15% 42.53% 37.93% 14.94% 3.45% 0

  

  表3. 9省市区大学生“村官”工资调查情况

  区域 月工资(元) 工资预期

  北京 2000-3000 2000—4000

  四川 700-1000 1000—2500

  山西 800-1600 1000—3000

  浙江 1000-2000 1500—3000

  江西 1000-1500 1500—2000

  江苏 1500左右 1000—2000

  河南 700-1200 700—2000

  贵州 700左右 1000—1500

  河北 1000左右 1500—2000

  三、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

  1、村民的认识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来到农村,与农村青年进城潮形成了巨大反差,一下子缩短了城乡距离、工农距离、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的距离、现代青年与农村之间的距离,村民从内心充满喜悦。到岗伊始,几乎所有人都利用自己所学所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

  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管理系的黄腾宇,2005年7月起到北京市平谷区马坊塔寺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近三年来,他多次运用掌握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为本村养殖户分析市场信息,预测价格走向,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近50万元。2003年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南关村一位投资商租用20余亩土地办企业,后因故企业关闭,拖欠村民租地款12万多元,后不但不付钱,还通过钻合同空子把村委会告上法庭,索赔230万元。村民不断到市、区、乡集体上访,拖了一年多也没得到解决。新到任的村官王红兵,通过认真查找证据,当诉讼代理人,最终打赢了官司,赢得了群众信任。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镇朝川村主任助理王找为了代办所在村一村民的身份证,曾经去镇派出所达15次之多。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与力量。在来自浙江的报道中,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胜千,曾在信用社工作,2007年成为安吉县大学生“村官”, 担任递铺镇荷花塘村村支部委员,“我觉得能够在基层锻炼,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也希望能够利用我所学到的东西为村里做点事情。”一到村里,王胜千就成了村里的信息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被她切切实实地利用了起来:播放科教视频给村民们看,把农作物的培育生产、科普知识、农民创业经验等与当地农民相关的科技信息资料整理出来,发放给有需要的农民;梅溪镇龙翔社区的孙颖所学专业是社区管理,她做的工作大家很放心,特别是在文体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该社区总支书记张春香说“今年竹文化节民间艺术踩街活动中,我们社区的‘旱船’表演得到了一致好评,那些民间老艺术家都是孙颖去找来的,包括服装、资金等等都是她想办法落实的,干得真不错!”张书记乐呵呵地说道,“去年她还被选上了县人大代表呢。”

  自发地组织起来,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才智。大学生“村官”在各自岗位上不仅单独依靠自己力量,积极充当政策宣传员、法律咨询员、科技普及员、信息调研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文化小教员、活动组织员角色,你追我赶,构成了新农村生机勃勃的局面。最近,还出现了彼此协作,或利用互联网与社会力量协作,形成新的服务能力的事例。2007年底浙江部分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村官”网”(www.dxscg.cn)合作,在浙报“报网零距离?万家灯火”论坛与村官交流论坛上发起讨论。不到半年时间,凝聚了全国1100多名大学生“村官”,在这片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空间里,交流、讨论、总结与相互支持;浙江慈溪的陈利锋为法律专业毕业,她与另外两名学法律的女村官,成立了一个“法律援助团”,“主要是帮助村里年纪大的老人,或者经济条件差的村民写诉状。”陈利锋说,或许她们没能和那些分在法院、律师事务所的同学那样,接触大案子,但是农村确实非常需要真正懂法律的人,为村民做一些法律咨询;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邢向阳等7名密云县河南寨镇的大学生“村官”最近正在酝酿成立“大学生“村官”三农服务社”,作为筹备期社长的邢向阳说:“我们想利用各自的知识为农村提供综合服务,钱先自己出,也想争取县里项目支持,然后再说注册的事。” 这样的事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桩桩,一件件,日积月累,印在农村大地,印在民心中,使大学生“村官”正在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可爱的人。

  2、一代新人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在行动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价值。这是一个双赢、多赢的局面。大学生“村官”在从基础上一点一滴改变着农村面貌的同时,他们本身在迅速锻炼成长起来。龚纪炳是浙江慈溪梁弄镇横坎头村村主任助理,村里有100多亩樱桃树,今年三月挂果成熟时,龚纪炳在果园里拍了些照片,放到宁波的生活网上做起了推销。“村里人说,今年自驾游的旅客来得特别多,都想到樱桃园采樱桃。”去年横坎头村平均每亩樱桃收入3000元,今年就增加到了4000元。龚纪炳说,在网上发几张照片,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以前不过是自己在网上晒晒照片,自娱自乐,没想到在农村可以变成这样具有实际意义的事;陈增炜来自城里,抱着到农村锻炼的想法,做通了家里的工作,来到了梁弄镇甘宣村。刚到村办公室时,就看见了满是灰尘的电脑和打印机,于是他开始用起了村里的电脑,起草、修改、打印各类材料、协议,村领导看到以前他们丢在一边的东西竟然还能发挥这样的作用,终于有一天村支书开口说,“小陈,现在这样确实不错!”他还编写了简易教程,打印出来分发给村民,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说明并配有电脑截图,这样一来大部分村民都能掌握电脑的一般操作,2007年9月底的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中,他以78.8%的得票率被选为村党总支委员。

  在新农村建设中创业,创造辉煌人生。除去大量紧密结合实际,利用自身已有技能,积极切入农村生产生活实践,成功走上工作岗位之外,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利用有利时机,走上了创业之路。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介同彬任淇县原庄村党支部副书记,2002年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承包了村里濒临倒闭的养猪场,在县乡领导的帮助下,2004年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达到1万头,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回收生猪。在他的带动下,原庄村养猪专业户达到74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而2008年介同彬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量的事例说明,大学生“村官”客观上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才能发现,感悟自身价值提供了最好的舞台,通过大量创造性实践活动及不断的成果检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多数人变得更加自信,找到了自己工作的舞台,不断健康成长。

  3、更大、更高、更多的期盼

  大量的调查发现,理想的大学生“村官”人才应该是:1)热爱农村事业,热心农村建设,有理想,觉悟高;2)能耐心细致的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具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好;3)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知识,管理知识,特别是法律知识与农业科学知识;(4)身体健康。

  大学生“村官”实践用13年的时间推向全国,成绩是巨大的。但面对新农村建设,今后发展的要求更高,任务更大。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不容轻视,农业出现萎缩态势,农村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凸现等等,使得新农村建设任务异常复杂、艰巨。要承担如此巨大的任务,我们的大学生“村官”队伍还相当幼小,已经取得的成绩还十分有限。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掌握现代科学理论与过硬技术,密切联系农村实际,长期扎根,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能够艰苦奋斗,能打硬仗大仗,坚忍不拔,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建设生力军,我们迫切需要大学生“村官”队伍迅速、健康成长起来,去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

  

  四、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近期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应注意如下四方面问题。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一方面,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十一五”期间,每年需要增加就业岗位1000万。上述情况已经反映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上。200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495万中至今仍有144万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占当年毕业生的29.1%(李同欣,2007)。2008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559万,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另一方面,前些年各地为吸引大学生“村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2007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出台《选拔到经济薄弱村任职千名大学生管理办法》,规定被录用大学生“村官”列为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初定职称,工资高定一级。同时规定任职3年以上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可选拔担任县(市、区)、乡镇公务员;2007年10月平顶山市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3年之后发文,规定已经届满的村官,经考核合格,同意留任的可续签合同,纳入县级财政管理;北京市则规定了在户口、考研、公务员录用方面的优惠等等。

  上述背景情况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择业,与大学生“村官”预期出路设定。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对应届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超过57%的部分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17%的部分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占24%(人大“求是集”,2007); 2008年一份全国调查材料显示,想为群众做贡献的大学生“村官”比重为21%,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部分占20%,想了解国情的占9%,想发挥个人特长的占7%等等;在回答3年届满后工作趋向问题中,40%的为考公务员,25%的为继续在农村工作,14%的为在农村创业,3%的为考研。国家10万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正准备启动,以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调查结果,近期建设中要妥善解决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扎根”问题。

  2、工作上的 “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与村民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是最终保证他们能够带领群众,担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的基本前提。否则,即便是下到农村,仍将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融入农村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各种政治关系、家族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盘根错节、经年积累,形成了特殊的网络。因此,使任何农村工作都具有琐碎、繁杂、敏感、关联性强、难度大的特点;第二,近代大学生多数是独身子女,高中之前即使是农村孩子也是封闭读书,社会知识,特别是农村社会知识贫乏,然后直接进入大学,所学多为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招聘为大学生“村官”,以“飞鸽牌”身份进入农村,要从事解决农村具体问题,可想而知其难度将有多大。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02%、5.17%、3.88%、2.59%、3.88、1.29%、0.43%、4.31%,合计占24.57%,对前途感到迷茫的占19.83%。两项合计占44.4%。其困扰程度超过了关注收入问题的2倍(21.98%)。典型调查还发现,相当比重的大学生“村官”“两张皮”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三年!这对于个人、国家都是巨大的无形浪费与损失。

  曾经有过大学生“村官”经历的一位同志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到农村,并有所作为的!”当我们筹谋大规模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或决定参加大学生“村官”工作时,要牢记这一难点。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确定以后,农村干部队伍的建设成为决定因素。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盼高,37%的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干要办事能力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32%的认为应当懂技术,热心服务群众,15%的认为要和蔼可亲、讲道理,能协调处理矛盾;另一方面是现有大学生“村官”结构多样。调查发现,约71%的大学生村干来自本县(市),82%的部分来自农村;在知识层次上,33%为专科毕业生,63%为本科,4%为硕士以上毕业生;从专业领域来看,文科类毕业生占50%,其中管理学占15.1%,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分别占11.6%、10.5%、9.3%,是大头;理科类毕业生比重占45%,真正农学毕业学生占14%,其余为理学、工学毕业生。从工作经验来看,78%的部分为工作1-3年或刚离校的大学生。从发展趋势来看,直接从学校毕业应聘的比重在加大。在现实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所有大学生“村官”均面临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迅速提高问题。调查发现,在第一年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面临工作适应能力问题。在回答“你自己在所任职岗位上发挥的作用如何”问题是,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作用很大,40%的认为较大,另有51%的认为发挥作用一般或只发挥了一点作用。

  如何进行充分的组织准备,进行制度化的业务培训,使大学生“村官”们尽快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村实践第一线锻炼成长是一项重要任务。

  4、管理上的“科学”问题

  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村官”三年过渡期状态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型为“两张皮”型,即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村官”只把过渡期作为“跳板”、“直通车”,未与农村发生根本意义上的关系,三年以后进入下一目标状态;第二类型为“自我发展”型,这一类型的大学生“村官”得到了强大的外力支持,未与民众利益发生本质联系,相对独立发展,日积月累,最终走向与民众利益相对立的发展道路;第三种类型为“水乳交融”型,其特点是密切联系民众,将现代科技与建设理论与当地实际及村民利益紧紧结合起来,团结农村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一同进步,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以上三种类型客观存在,各有其形成原因,不难理解。问题是如果放松管理,由于前两种类型简单易行,第三种类型艰难困苦,极可能使整个计划背离原设计目标,造成挫折。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期推行中,国家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导向目标具有决定意义。我们要从长计议,避免陷入被动。

  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走什么路的博弈存在于全发展过程中。在启动阶段,各地为吸引社会关注,纷纷制定优惠政策。解决户口、录用公务员加分、考研优惠等等,这些配套政策在取得当时“效果”的同时,有可能冲淡大学生“村官”是为新农村建设创建生力军的主旨。更有甚者,如果最初做出偏大承诺,当时会一哄而起,但三年之后将陷入尴尬境地,一哄而下,以致造成损失。在这方面海南省大学生“村官”建设上的教训十分深刻。

  调查发现,在中期发展过程中,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发展项目资金短缺(39%),实用技术缺乏(21%),村中社会关系复杂(9%),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支持(8%)。为解决此类问题,98%的调查对象建议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以鼓励和支持就地创业,97%调查对象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技术的制度性学习与培训。关于大学生创业资金设置与使用问题,有管理部门同志表示应当认真论证实行,注意把握方向,评估实用性,避免对当事人造成挫折压力,影响发展。

  在后期发展阶段,重要的三年过渡锻炼期结束,将转入正式工作岗位。何去何从,如何导向变得突出重要。在回答“你三年任满后有何打算”的调查中,40%的为考公务员,25%的为继续做好农村工作,14%的选择在农村创业,2%的为外出工作,3%的为考研,其余16%为不明朗。面对这封答卷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管理,是必须从现在起就应当认真考虑,积极准备的工作。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创举,是党和国家长期的战略性建设任务,这项工作由于同农村相联系,立即具有了高度复杂的属性,每时每刻都面临决策管理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慎之又慎,长计划,短安排,以立于主动地位。

  五、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背景的再认识

  1、新农村需要新生建设力量

  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方面,农村人才流出严重。近期调查资料显示,不包括短期务工和在城镇从事商业活动的农民在内,16-35岁之间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村青年占该年龄段农村青年总数的71.7%(窦鹏辉,2005),我国目前的1.4 亿流动人口中18~35 岁青年人口的比例超过70%,35岁以下的外出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数的88%。另一方面,留守人口趋于弱势化。2000年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为56.17%,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为2000万人, 60岁以上留守农村的老人约为1800万,据粗略估算留守妇女的数量为2000万人左右(全国妇联,2008); 2006年进行的湖南省常德地区的典型调查表明,农村务农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5岁,江苏省连云港市为50岁。在回答“你们年龄大了以后谁来务农?”的问题时,当地农民说:“等城里打工的人年龄大了以后回来”。我国农村在全国自然老龄化到来之前正在提前成为劳动力迅速老化的“老头村”、“老太太村”,强烈呼唤新

  2、农村干部队伍老化,后备力量缺乏

  2001年,鹤壁市农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48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6%;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1.3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1.2%(宋相义,2007);2008年9省市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村支部书记年龄平均为48.3岁,中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3%,村主任年龄平均为44.4岁,中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1%。在任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领导能力偏弱的现象普遍存在。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不少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3、社会就业压力大,发展形势严峻

  我国宏观就业形势严峻。“十一五”期间,城乡年新增劳动力为2000万,去掉离退休等退出劳动力,加上需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安排就业人数为2400万。在就业岗位方面,按经济增长率8%-9%估计,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1200万人就业。供需相抵,年缺少1200万人的就业岗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上述情况已经明显反映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上。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40万,2006年为410万,2007年为495万,2007年毕业生当年有144万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占毕业生的29.1%(李同欣,2007)。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之后还将增长。大量的高智力的劳动力以及优势劳动力滞留社会不能及时就业,造成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

  4、农业提早萎缩,迫切要求探索解决新路

  2005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净进口量为598.5万吨,棉花为256.7万吨,食糖为133.3万吨,大豆为2569万吨,各类林材折合原木为15987.5万方,分别相当于国内产量的52%、45%、14%、163%、288%。按照国内同类产品单产计算,除林材之外,我国净进口农产品已经相当于2467万公顷耕地面积当量,相当于总耕地面积的19%。我国农产品短缺问题已经成型。另一方面,按照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1359.4亿元,2005年为4360.9亿元,25年间净增长2.2倍。同一时期,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9.9%下降为12.6%。2005年我国人均GDP折合1703美元,但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已相当于世界人均GDP5000美元以上阶段水平。同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为5013美元,珠江三角洲地区为5184美元,而两地区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5%、3.7%。这相当于日本1975年到1980年人均GDP值25000美元、韩国2000年13000美元之后的水平,与欧美国家人均GDP 30000~40000美元阶段水平已经相当接近。我国在目前仍处于经济中低水平发展阶段、城乡收入差别巨大、人口众多、区域差距显著、国民经济的国际贸易依存度偏高等情况下,明显出现了农业经济地位过早弱化趋势。我国是继续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常规农业现代化老路,还是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出一条新路,已经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要求当代青年在实践中回答。

  5、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凸现,提出了刚性建设要求

  198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76kg,之后先是升高、于2006年恢复到同一水平。与此同时,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近10年中我国粮食进口量稳步迅速增长。1995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02年进口大豆量超过国内生产量,2005年净进口量达到2659万吨,超过当年国内总产量的45.3%,2007年增长为3083万吨。1996年李鹏总理在罗马世界粮食会议上曾经郑重承诺,中国将保证粮食自给率在95%以上。近10年中我国履行了这一庄严承诺。但2005年以来仅大豆净进口一项就已经超过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综合出口量核算,我国已经连续4年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即将撞开粮食自给率95%大门。着眼未来,根据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人均粮食消费压力加重,粮食消费总规模将稳步扩大,粮食生产正处于近60年来最艰难的爬坡过程之中,粮食增产动力在弱化,粮食生产基础资源薄弱,粮食生产与蔬菜、水果、用材林、工商业及城市经营间矛盾突出,国际粮食市场关系错综复杂,风险巨大等基本因素分析判断,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已经处于紧平衡状态,中长期粮食安全形势趋于严峻化。粮食问题是农业问题的核心,紧迫的粮食安全形势强烈要求全新的生产组织管理,从而对基层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能力要求。

  

  六、基本结论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政府组织、先进知识青年参加、惠及广大农村、事关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重要建设内容,涉及制度创新与政权建设大局。经历13年发展之后,目前仍然处于创新发展阶段。政府部门、现任大学生“村官”及未来的后备大学生“村官”、全社会都有责任共同努力关心和爱护这一新生事物,保证其健康成长。

  1、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开展有关理论研究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正在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成为国家政权制度的创新建设内容。没有伟大的理论,便没有伟大的行动。全社会,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内,应当进行深入系统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统一思想,为全面推进有关建设工作开辟道路。

  2、建设好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不断完善从中央到乡镇多级管理组织系统化,完善制度建设。要着眼于长期稳定发展与建设目标,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管理、监督、考核、奖惩、辞退、届满后转入、分流等方面的管理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二要选配优秀管理干部,满腔热情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村官”,保证他们健康成长。要认真做好社会舆论引导,精心进行岗前培训,加强组织管理部门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业务指导,特别是进行法律知识与致富业务知识的制度性培训,要提供信息交流基础条件;三要分前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明确大学生“村官”任务,要鼓励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生活,与村民打成一片,适度放权压担,锻炼成长;四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后续援助措施,建立大学生“村官”人事、组织、财政、科技、农业、经济等多部门协调支持政策制度,形成多部门参与支持发展形势。要提供技术,设立专项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创业;要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正式留任的建议设计“荣誉村民”等渠道,保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要求就地创业的,要在考核基础上,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其带领村民致富;其它提干、公务员录用、考研、就业方面要规定作为备考内容,予以一定优惠;要鼓励进行各种形式的大学生“村官”间、村官与村民间、村官与上级管理部门间的交流,为大学生“村官”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提供最好条件。

  3、大学生“村官”自身要高标准、严要求,勇担新农村建设重任

  大学生当村官必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建设:一是要热爱农村事业,热爱农民,增强使命感、历史责任感,锐意成才;二要吃苦耐劳,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要胸怀宽广,团结新农村建设的一切积极力量,积少成多,在磨练自己意志的同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三要锻炼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四要坚持理论、技术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4、全社会要创造最好的条件,关怀大学生“村官”成长

  一要村民、村干要满腔热情地欢迎大学生“村官”进村,为他们创造良好生活与工作氛围;二要各社会团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积极了解、支持这项事业,推动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新农村建设;三要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方面积极参与,协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渠道与机制;四要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母校,要在智力、人力上创造条件,注意提供更多交流、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帮助解决问题,解疑释惑,建立经验,为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创造最好的条件。

  

  七、 结束语

  秦汉以来我国行政管理职能设置到县级,民国时期开始设置到乡镇(区)一级,沿用至今。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某种意义上是在尝试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向村级延伸。从趋势看,秦汉以来我国人口变动于4000万左右,清末民国时期上升到3亿以上,现在为13亿之众,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具有必然性。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事关发展全局大计,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大的历史建设任务。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和决定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从农村流向城市,已经形成巨大的城乡人才“鸿沟”,事实证明“新农村建设……钱也倾斜了,建设也倾斜了,最缺的是人才……”,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正是这一系列的难题,呼唤着大学生“村官”工程、大学生流向农村潮流的的到来。冷静分析,当前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正处在“高潮”到来之前的关键发展阶段。让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努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高潮的到来吧!

  (本课题组成员包括胡跃高、王国锋、陈鹏飞、陈济沧、胡文忠、段铭、王利斌、陈克婧、黄茂、田忠斌、王找、李卫星等。报告引用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