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邱仁杰
  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新农村建设是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要用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引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把贫困落后的农村建设成现代化的新农村。

  今日的中国农村,有文化、年纪轻的知识青年多数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年龄大、文化低的中老年人,村级干部也多是中老年人,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传统农业经验,但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不多,接受新事物也比有文化的年轻人来得慢这是当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一大不利因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很困难。然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是城市的工作机会却没有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人头痛不已。这种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余缺不均。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政府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就业、创业,传播现代知识。农村引进大学生不光是在引人,更重要的是引智。随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向农村进军。由大学生做“村官”,可以起到知识领路的示范作用。相比其他“村官”,大学生“村官”是具有现代理念、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基层干部。他们可以凭借聪明才智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民发家致富,以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影响和培养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那么,很多人在思考,大学生到底是冲着待遇和机会来的,是当作人生的跳板?还是真正想到农村创事?

  经过调查发现,现职大学生“村官”到农村择业的第一目的为想为百姓做贡献,而且三年后考公务员会有很大的优势,考研也给予加分排名第二为体现个人价值第三为增加经验和阅历,或为从政打基础;排名第四是感觉待遇较好。在一份对应届大学生的调查表明,超过57%的部分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 17%的部分把农村当作磨练自己的舞台,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有24%。

  早在1995年,江苏省就率先开始招募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南通市如东县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农村建设需要人才矛盾,公开招考了88名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宁波采用公开招考方式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了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3年10月,平顶山市委下发《关于选拔大专以上学历优秀青年到农村任职的意见》,启动建设。2007年,张家口公开向全国选聘100名大学生“村官”,引起全国将近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竞聘。2005年四川、江西、北京、福建、青海、辽宁、贵州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启动计划的有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2007年宁夏、内蒙、云南加入其中全国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启动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其中16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自此开始,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 

  全国各省市通过选拔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为农村汇集了一批熟悉农、林、水、种、养、加等实用人才。据统计,前期各省市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已帮助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2600多个;个人带头上项目200多个,与群众联合上项目1290多个;帮助引进资金10多亿元,修建乡村公路2460多公里,兴建校舍、桥涵、饮水工程2180多座(所),新建沼气池2.6万座,推介优质良种4600多亩,帮助发展养殖户、种植户2万多个;培训农民122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管理系的黄腾宇2005年7月起到北京市平谷区马坊塔寺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近三年来,他多次运用掌握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为本村养殖户分析市场信息,预测价格走向,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近50万元。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镇朝川村主任助理王找为了代办所在村一村民的身份证,曾经去镇派出所达15次之多。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与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杨全军,在任郏县赵花园村党支部副书记后,针对当地生产铁锅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的状况,与北京化工学院、苏泊尔厨具公司联合,组建了“铁锅研究所”、“上华铁锅网站”,生产的精制铁锅畅销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区市。洛阳师专毕业的王似阳,在任汝州市怯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后,积极筹措资金修建了一条铁路专用线。目前,这条专用线每年为村里创收120多万元,群众赞叹地说:大学生“村官”还能修铁路,真了不起。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介同彬任淇县原庄村党支部副书记,2002年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承包了村里濒临倒闭的养猪场,在县乡领导的帮助下,2004年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达到1万头,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回收生猪。在他的带动下,原庄村养猪专业户达到74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而2008年介同彬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量的事例说明,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创造了条件。通过选派大学生官,既减少了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又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了积极因素。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共帮助修建图书室、娱乐室、体育场等文化场所757处,调解各类纠纷2.8万件次,帮扶贫困户5594户,帮扶困难学生2235人,照顾孤寡老人3074人,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事项11.4万件次,为“和谐村”、“文明村”、“小康村”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 同时,也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搭建了新的平台。通过实践锻炼,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干部从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被当地村民称为科技致富的“小专家”、农村工作的“多面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积极为他们考取公务员、参政议政、评优评先搭建舞台。在今年河南省招录的公务员中,我市有216人获得了加分,先后有68人考为公务员。还有5人被推选为省、市党代会代表,78人被推选为县、乡人大代表,36人获省、市“新长征突击手”、“五四青年奖章”、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巩固党了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以后,村级组织能够调动的资源大大减少,村干部的价值趋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出务工经商的较多,“有本事的不愿干,没本事的不能干”的现象比较普遍。选派大学生任村官有利于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选派大学生“村官”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绝大多数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局限于本村本土,范围小,视野窄,有的村甚至选不出干部。我们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依法参与竞选,使大学生“村官”走上村里的领导岗位。这不仅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村干部“土生土长”的“体内循环”的传统模式,也为改革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