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都江堰“一村一大”志愿者总体成效分析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李科颖
  我市从2005年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以来,累计招募1510名“一村一大” 到城乡基层从事志愿服务。截止今年8月,共计在岗“一村一大”志愿者394名,覆盖我市97%的建制村(社区)。其中男性134名(占在岗总数34%),女性260名(占在岗总数66%);研究生学历2名(占在岗总数0.5%),本科232名(占在岗总数58.9%),大专160名(占在岗总数40.6%);中共党员145人(占在岗总数38%);平均年龄25岁。
 
  一、在改善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结构方面的情况
 
  我市鼓励支持“一村一大”积极参与所在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成员选举,加快基层干部队伍转型升级。当前基层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结构老化的现象,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征程上面临观念陈旧、思维保守等制约因素。“一村一大”年纪轻、有知识、思路宽、干劲足的特点,正是新形势下基层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一村一大”在农村干事创业,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我市“一村一大”在岗期间担任村(社区)两委委员,保留其工作生活补贴,同时享受同级村(社)干部补贴。我市累计有24名“一村一大”进入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工作,其中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7名。   
 
  二、在提升村(社区)社会管理水平方面的情况
 
  我市一直坚持人岗相适的原则,将党员“一村一大”优先分配到村级组织带头人能力较弱的村(社区);将具有农业专业技术特长的“一村一大”分配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较大的村(社区);将善于经营的“一村一大”分配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社区),使“一村一大”能够提升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专长。根据所在村(社区)的特点,“一村一大”参与完成环境整治、秸秆禁烧、防火防汛、夏秋生产等基础工作,担任基层组织的政策宣传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例如2013年柳街镇的“一村一大”积极参与开展院落整治工作,完成了院落整治三方测评,制定问卷调查,深入农户走访调查,形成汇总意见等,为打造该镇金龙社区黄家大院“美丽我家·美丽我院”散居院落整治试范亮点,发挥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的情况
 
  一方面“一村一大”文化知识较高,思路灵活,熟悉网络,能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为‘三农’服务;另一方面敢闯敢干,经过专项培训指导,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我市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一村一大”成为当地的新型农民。这些新型农民是有一定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例如2012年我市“一村一大”曾永志与虹口乡高原村村民合作创办虹口乡猎野跑山鸡养殖农村专业合作社,先后帮扶20余名村民实现创业和就业,养殖规模已达4000只,产值约70万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明显业绩。
 
  四、在服务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方面的情况
 
  我市278个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服务中心(站),确保每个基层平台至少有1名“一村一大”担任就业和社保协理员,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业务问题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向村民解答。“一村一大” 帮助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下岗职工的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针对性地对社区群众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农业基础知识培训、远程教育活动等职业技能培训。 
 
  五、在服务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情况
 
  “一村一大”扎根基层,为基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我市“一村一大”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乡村夜话活动、走基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各类重大宣传活动中担任基层宣传员,组建村(社区)义务宣传队,向老百姓宣传各类政策、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播放各类宣传教育片,组织村(社区)群众成立舞蹈、腰鼓、舞龙舞狮等文娱队伍,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质。“一村一大”通过长期走访村(社区)的谈心谈话、节日慰问,调解矛盾纠纷、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服务工作,进一步畅通了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 
 
  六、“一村一大”志愿者发展成长和“出口”情况
 
  “一村一大”计划是一项人才培养制度。我市为培养使用好“一村一大”,加大了对“一村一大”的培训力度,着力将他们打造成服务发展型、创业富民型、社会管理型基层组织带头人。实施岗前培训,依托成都市村政学院、市委党校、培训中心等平台,开展当地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到村后,各镇(街道)开展“乡情培训”,重点帮助“一村一大”了解任职村(社区)的基本情况、发展思路;在具体工作中,村(社区)里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开展现场实训,手把手传授经验,帮助“一村一大”掌握农村基层工作方法。截止目前,我市“一村一大”累计参加各类培训43期,培训“一村一大”达2000人次,充分体现“学在基层,用在基层”的特点,全面提升我市“一村一大”的整体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一村一大”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一)我市“一村一大”出口统计表
 
 
 
  由图表显示:1.我市累计已有24名“一村一大”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担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4人、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1人、村(居)委会主任2人,包含当前在岗“一村一大”担任 村(社区)党支部书记1人、“两委”委员5人。
 
  2.316人通过考试被各地各级事业单位聘用。
 
  3.103人通过考试被各地各级机关公务员单位录用。
 
  4.12人服务期满、表现优秀被留村任用。
 
  5.10人通过“一村一大”可享受考研加分和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继续深造学历。
 
  6.15人创办、领办、合办各类实体10余个,带动创业就业人数300余人。
 
  7.32人提拔为乡镇(街道)和同职级科级干部;1人提拔为乡镇(街道)和同职级领导干部。 
 
  七、“一村一大”志愿者获得表彰奖励的情况
 
  源自“一村一大”群体的自身努力,以及我市各级部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引导,通过评先选优、考核奖励等激励机制,发现了一大批作风扎实、群众拥护的优秀“一村一大”典型。我市累计1人带民致富获得全国“十佳好村官”国家级表彰奖励;3人抗震救灾获得“抗震救灾优秀工作者”省级表彰奖励;8人工作表现突出获得成都市级表彰奖励;46人勤学勤思获得都江堰市级表彰奖励;23人爱农爱民获得乡镇(街道)个人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
 
  八、媒体报道“一村一大”志愿者的情况
 
  我市把“一村一大”精神的弘扬与关心关爱优秀“一村一大”结合起来,提炼“一村一大”精神,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踊跃投入我市“一村一大”队伍,促进更多的“一村一大”在组织建设、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推动我市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市累计2篇“一村一大”个人风采被“中国网-农业天地”国家级网络媒体报道;5篇“一村一大”个人风采被“四川日报网”、“四川村官网”、“四川三农新闻”等省级网络媒体报道,5篇“一村一大”先进事迹被“都江堰报”报道和2个由都江堰电视台录制的我市“十佳好村官”系列访谈节目和“一村一大”创业干事的特约报道。
 
  九、进一步完善该项目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供多方面培训课程。一是目前所开办的培训多以服务“三农”为主,为一部分“一村一大”提供了在农村工作的方法。但是,服务于城市社区的“一村一大”,面对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发展等问题亟待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定期组织开展谈话机制,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来到教育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与当地百姓突发矛盾或是不被人理解,容易导致心理落差,产生对工作的抵触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个别谈话,促使队伍的稳定,更好的服务基层。
 
  (二)增设岗位,服务于农村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发展农村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多数农村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成,技术人才队伍普遍薄弱,懂技术会管理、开拓市场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了合作社经营和组织生产的能力非常弱。选派农业专业的“一村一大”到农村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增强与新市场、新渠道、新技术、新思维的融合。(都江堰人社局李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