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大学生村官模式被广泛推广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刘楹冉 刘子奕
「市委着眼农村的长远建设,将实施“一村一大学生”工程列入市委重大决策,并提出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实现“一村一大学生”的战略目标。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市目前已选聘了819名大学生村官到819条村任职,占行政村总数的78.1%,成效明显,被省确定为“按需选聘—规范管理—加强培养—有序流动”的“江门模式”,为农村基层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有效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并在全省推广。 」

  立足基层 按需选聘

  为建设一支真正有志于服务基层、乐于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根据各市(区)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人才需求不尽相同的特点,我市从基层实际需要出发,除明确必须符合大专以上和30岁以下两项基本条件外,其他选聘条件如选聘人数、选聘范围、学历要求和选聘专业等都由基层按照实际需求确定,提高选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010年,蓬江区在选聘的27个名额中细分为经济学类、法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水利类、农业工程类等多个专业,进行专业对口选聘。27名大学生村官上任后,受到了农村基层的普遍欢迎。

  为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市委将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投入财力,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开发建立“江门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网上报名系统”,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选聘的程序,提高选聘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我市注重强化对到村任职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着力抓好“三项制度”,明确责任和要求,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大学生村官每月需向市(区)委组织部和镇(街)党(工)委书面汇报工作情况。各市(区)委组织部和镇(街)党委明确专人负责抓好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加强管理。

  建立学习调研制度。大学生村官要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深入一线调研,掌握村情民意,认真写好民情日记和调研报告,每半年上报一篇调研报告。要求镇(街)采取每月1次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查阅民情日记,并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选送优秀的调研报告。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各市(区)加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工作,结合实际制定考核制度。大学生村官考核等次由民主测评和实绩考核得分确定。民主测评是在听取大学生村官个人述职基础上,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测评;实绩考核则通过找干部群众谈话、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评分。

  加强培养 促进成长

  针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了解不全面等情况,我市着力抓好大学生村官“四促进”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早日融入农村社会,加快成长成才。

  抓培训,促进角色转变。我市制定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培训工作方案》,采取教师授课、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村官培训班40多场次,效果明显,增强了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意识,为他们加快进入角色奠定了基础。

  抓引导,促进融入农村。市、县组织部门和镇(街)党(工)委通过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工作交流会等渠道,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立足农村基层,敢于面对挑战,从实践磨练中增长才干。各市(区)积极营造交流平台,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

  抓结对,促进能力提升。县、镇联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关系,村“两委”干部采取以“师”带“徒”的形式,带领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工作,帮助他们树立群众观念,掌握农村工作方法。新会区会城街大滘村党支部书记经常亲自带领大学生村官深入到农田、鱼塘以及村民纠纷的现场,通过现场处理问题,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岗位,促进锻炼成长。通过在全市推行大学生村官、村团组织书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农村信息直通车信息员“四合一”工作,为大学生村官定岗位、“压担子”。各市(区)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把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村官有侧重地放在组织建设、信访综治、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重点岗位上进行锻炼和培养。

  落实政策 畅通出路

  为确保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将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与农村后备干部结合起来,与培养有基层经验、有群众感情的党政机关干部结合起来,一手抓培养,一手抓使用和出路,为大学生村官谋未来、想出路。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的保障措施,确保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社保、医保等待遇,落实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加分政策。2010年上半年,有3名符合条件报考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兑现了加分。

  我市对大学生村官加强引导,鼓励他们通过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有序流动。对聘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辟渠道,支持他们就业。对继续留任的,及时签订合同;对自主择业的,及时将他们纳入人才市场作优先推荐;对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考试技巧。据统计,2010年我市聘用期满的27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4名提出了续聘申请,并重新签订合同继续留村工作,其中1名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有6名考录为公务员,有5名考录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1名考取党政机关单位工勤人员,有1名选择自主择业。

  为推进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对符合条件、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程序推荐参选村“两委”成员,为村领导班子输送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体战斗力。同时,通过选聘方式,实现大学生村官的转岗,成为村干部的一份子,促进他们完全融入农村,成为农村建设的一支长效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刘楹冉 通讯员 刘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