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创新共建模式 助推“村官”成才
适应乡村需要 实施人才对接
早在2002年,应苏北灌云县的需要,扬州大学选送了13名毕业生扎根乡村工作,如今,已有4名成长为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去年,江苏省村官工程启动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首先,实施人才对接。精心组织,选培结合,选拔那些真正想到农村做事情,专业对口,能做事的毕业生,重点引导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加选拔,最后被录用的52名村官中,有党员及学生干部31人。
跟踪调查显示,该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大多较快适应了农村基层工作,并有所作为。如任职于涟水县东兴村的王坤,利用动物科学的专业知识,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申报了《苏姜猪养殖科技示范基地》项目,积极为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任职大东镇皇圩村的王新建,帮助村民发展高效农业,被涟水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干部”。任职宿城区罗圩乡的女村官陆松艳,在自主创业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只身前往上海、苏州等地招商引资,为家乡开办了“好娃娃玩具厂”,每月为农户增收900-1500元,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选配科技导师 实施指导对接
该校启动了“1+1计划”,即根据农村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为每名村官配1名科技导师,可以及时帮助解决燃眉之急。目前已经为18名村官配备了科技导师,涉及种植、养殖、经济、管理等专业。
5月5日,园艺学院李良俊博士刚刚受聘为灌云县大学生村官的科技导师,就与村官们一起钻进了番茄种植大棚。棚内,有些番茄长势蛮好,有些则挂果较少,李良俊一眼看出了问题,指着已蔫了的花朵说:“人工‘点花’授粉要注意把握时机,必须在花朵呈淡黄色、花蕾初放时,用浓度适当的增长调节剂‘点花’授粉,以保证坐果率。”村官李雨轩和站在身旁的村民连连点头,说道:“这个技术太关键了!原来是人工授粉迟了。”
5月15日,宿迁市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泗阳县王集镇前圩村村委会副主任韩金祥,急切地向母校为他配备的科技导师许小琴博士请教养殖方面的技术问题:“我们这一带许多养猪户经常有大批猪患高热病,看着农民急得直淌眼泪,……”许博士一一指点迷津,村官们豁然开朗。”
建立配套机制 完善服务对接
学校与毕业生所在的县(市)共建大学生“村官”指导服务站,村官可以通过服务站向当地组织和学校请求所需的帮助。有关学院与村官所在的村支部建立共建关系,村官可以通过这一渠道直接向学院提出要求。同时在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选派种植、养殖专业方面的博硕士生团,利用暑期集中下乡实践。
为保证这一工作正常开展,有关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保障机制。农学院规定:专业青年教师晋升职称,青年干部提升,学校派遣出国留学人员,都必须经过基地一年以上时间的蹲点锻炼。最近,园植学院出台文件,规定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到基层锻炼,并将此作为晋升职称、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明确了下基层蹲点单位范围、蹲点最短时长等要求。对于科技指导、服务等工作安排与工作量计算方面,也作了具体规定。同时对长期下乡推广农业科技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定上的政策倾斜。由此,该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通过毕业生村官这一纽带,也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 江苏如东:“1+3” 模式助大学生村官与青年企业家成功对接 (2009-04-22)
- 江苏灌云大学生村官培养遵循“321”源头模式 (2009-07-14)
- 江苏丰县创新思路 指导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 (2008-11-27)
- 梁保华勉励阜宁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创新创业 (2009-02-08)
- 泰州市“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启动 (200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