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达拉特旗探索大学生村官选聘、培训、管理机制小记
近年来,达旗探索建立健全大学生选聘、培训、使用、管理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不仅下得去,还能干得好,留得住,在引导青年人才到基层去方面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2008年以来,先后有272名大学生被送派到村、嘎查、社区任职。全旗建立了旗、镇、村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联系帮带大学生“村官”责任体系,把关心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责任落到实处。
2008年,达旗出台了《达拉特旗选聘大学生到嘎查村、社区任职工作方案》,成立了由旗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门、纪检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等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了100名大学生村(社区)干部。2009年,市委统一选派170名大学生到达旗基层任职。自治区选派7名大学生到达旗基层任职锻炼。随后,旗委又出台了《达拉特旗大学生村(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跟踪培训管理。大学生任职所在地的镇村党组织建立了结对帮带制度,领导干部现身说法,让大学生“村官”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实行岗前培训。被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专题培训、现场观摩、集中学习,使之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二是注重典型教育。请所在地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镇村领导面对面授课,手把手教办法。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尽可能按大学生所学专业安排岗位,并让其参与信访、治安、城镇、机关办公等工作,积累多方面的实践经验。
达旗把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宽、思路开阔的优势与农牧民群众的致富愿望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带领农牧民创业致富的平台。树林召镇党委、政府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适应工作环境,加强了“帮带培训”,并在每周举行的业务学习会上,和大学生“村官”谈心交流;尽可能按其所学专业,安排到对口部门工作,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充分发挥;在生活上关心,没有成家的“村官”统一安排食宿;帮带领导带领他们深入村社、农牧民家中,访民情、知镇情,培养他们尽快掌握农村工作的一般方法,早日进入角色。赵玉梅是树林召镇东海心村主任助理,刚选派到任时,正赶上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她每天跟随村主任奔走于农牧民中间,让她直观地接近和了解了农民以及农村工作特点。赵玉梅深有感触地说:“现代农村不仅仅需要只会种种田、施施肥的干部,需要的是有能力帮农民致富的干部,他们需要干部为其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我很幸运成为一名村官,我会尽我所能为他们服务。”王强是自治区选派到达旗的一名“村官”,2008年4月分配到树林召镇工作。镇党委、政府根据其所学生物技术专业,安排到农林牧水办工作。王强跟上镇领导,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走遍了17个村社,全面了解村社现状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在镇领导的指导下,组织成立了树林召养鸡协会,并被推选为秘书长。随后,根据树林召镇实际拟定了设施农业标准化合同,着手完善农林牧水、动物防疫等工作制度。“我已经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真切地感到大学生在农村有用武之地。”王强如是说。韩春秋是大树湾村的“村官”,他的感受是: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只有把书本知识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办事能力。
大学生“村官”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达旗对已聘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强化岗位目标管理,完善激励政策,促使大学生村官成熟,探索大学生“村官”选聘、培训、管理的新机制,正在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到基层成长”的用人导向。
- 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悉心“培养”大学生村官 (2008-08-24)
- 卫滨区五措并举为大学生村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2008-08-24)
- 张文岳等看望辽宁省首批到村任职优秀毕业生 (2008-08-24)
- 青海省平安县千方百计让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 (2008-08-26)
- 破解大学生村干部心理困惑 要切实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培训 (2008-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