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发放特殊补贴 鼓励大学生农村就业
当前,受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2009年全国有61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历年累积的未就业大学生有250多万,目前全国共有86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同时,2000多万失业农民工需要就业,还有几百万自然增加的青年等待就业,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如复转军人、新增农民工等。
据测算,今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最多为900万。
城市的就业容量十分有限,历年累计的250多万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是明证。长期累积下去,没有哪个社会能够负担。农村是中国历来最广阔的就业渠道,是有效释放就业压力的“安全阀”,也是最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我们应采取组合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通俗地说,应该及时启动新时期的上山下乡工程。
具体说,选招200万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师、医护人员、农业技术员、公共服务人员和“村官”,也可以安排到农业产业化企业中。每人同时联系一户村民,帮助其脱贫致富。每批期限可安排2年,期满可以返回重新参加毕业分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给予特殊补贴每人每月4000元左右,总计支出为2年2000亿元左右。
顺利实施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农村艰苦的环境,而且到农村就业没有面子。应该明白,单靠城市不可能长期支撑如此庞大且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条件虽然不如城市,但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只要在农村能够得到发展,干出一番事业,“面子”自然会有。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会出现在农村,大学生并不只为城市培养。当然,如果现在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甚至很好的工作,那就不必到农村就业,并不是说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到农村就业。
其二,不要认为,到农村无事可干,专业不对口会形成人才浪费。农业产业化、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甚至维持、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村多方面综合信息的获取、农村公共服务方面以及农村事务管理,都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只要通过磨合实现对接,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大有可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避免“眼高手低”,期望值也应当适中。至于担心专业不对口造成人才浪费,也不必过分夸大。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分配有很大不同,专业对口率越来越低。大学四年学习依然是素质提升为主,如果一个人抱定终身从事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固然很好,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流动会表现出更多灵活性。
其三,这笔特殊补贴从哪里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此次拿出4万亿元应对金融危机,这在5年前是不可能的。实施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第一年多支付1000亿元就可解决200万人在农村的就业问题,以后逐年增加1000亿元,也是财政收入增长能够承受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中国社会的健康运行就能得到较好保障。当然,具体该补贴多少,各级财政如何分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四,我的建议绝没有强迫的意思,反而应该充分尊重就业者的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双向选择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应该给予更高的补贴(每月4000元是一个较高的收入标准),否则没有人愿意报名到农村就业。当然,如果每月3000元补贴具有充分的激励效果,政府负担就会更少。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宁肯在城市失业,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那是他的选择,政府和社会应该尊重这种选择。
其五,新时期上山下乡,只能到偏僻农村吗?这里并不是特指条件非常艰苦的农村,还包含一些小城镇。但可以积极鼓励他们到老少边穷地区就业,因为那里更需要高素质人才。
其六,只要有高额特殊补贴就可以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吗?我建议采取组合政策实施这项工程。如期满返回者继续享有应届毕业生的有关就业政策;参加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者,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等等。
- 大学生“村官”大有可为 (2009-03-19)
- 大学生村官,不该成为政治试验的无辜“牺牲品”! (2009-03-20)
- 号召大学生到农村 必须打破顾虑 (2009-03-21)
- 去农村基层就业补偿学费是对症下药 (2009-03-21)
- 为何公务员成为大学生首选职业? (200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