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探究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我国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养造就优秀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笔者从个体和组织的层面思考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重在树立六种意识、提高六种能力、建立六项机制。
一、树立六种意识。
一是树立村民意识。要想当好“村官”,首先要当好村民。要把自己当成农村的一份子,要有一颗农民心,要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努力使自己由“外乡人”变成“自家人”、“贴心人”和“领路人”。主动与农民交朋友,服务群众、融入群众,融入农村,扎根农村,全身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只有对农村有浓厚感情、一心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目前,大学生当“村官”有许多优惠待遇,工资由财政保障、公务员录取优先、考研可加分等,大学生“村官”应该把这些优惠条件看作机遇,当成动力,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如果把农村当作“中转站”,拿“村官”当跳板,镀镀金,捞捞资本,以图今后找个好工作,工作不深入,当过客做样子,走过场,时间一到就走人,必然会使农民失望甚至反感。
二是树立服务意识。选聘大学生“村官”,其目的就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大学生“村官”驻村后,一定要做到身处基层心系基层,真正融入到农村这个大熔炉之中。好好利用这几年时间锻炼自己,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实心实意为农民办点实事,以服务“三农”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当好“五员”:积极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带到农村,当好宣传员;尽自己所能在发展生产、调整结构、推广技术等方面给农民群众以帮助,为农民致富多想办法,多找门路,多关心困难家庭及弱势群体,当好帮扶员;深入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使村务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当好管理员;主动承担推广科技知识的职责,当好群众的辅导员;加强与外界联系,多方争取涉农部门对本村的关心支持,及时为农民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全面了解掌握农村情况,沟通反馈社情民意,为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当好信息员。
三是树立学习意识。大学生“村官”都经过了系统的学习,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而农民和农村干部可能书本知识没有大学生多,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熟练的农村工作方法,特别是他们在农村长期的人生历练,更是刚出校门的学生娃不可企及的。农村既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又是砺练人生的学校,既能磨炼意志、更能增长才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那里有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大学生到农村来要先要当几年“农民学徒”,放下“村官”架子,保持学生态,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去认真感悟、细心体会,把学习作为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水平的重要手段。要紧扣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驻点村的民风民俗,掌握好第一手资料。
四是树立能动意识。有少数大学生“村官”向笔者反映,他们驻村后总觉得很茫然,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该干什么。显然,这是他们在开展工作中缺乏能动意识的表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学生当村官,既为大学生学习锻炼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也为大学生大展拳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大学生“村官”驻村后,不能无所事事、当“坐堂医生”,等着村里的事情来找你,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去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火热“熔炉”中大显身手,要积极融入到农民群众、农村干部、农村工作当中,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从最细小、最容易落实的具体事情抓起,从最受农民欢迎、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的现实工作做起。
五是树立团结意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一个行政村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村级班子如果不团结,意见难统一,必然导致什么事情都难办。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班子中的一员,就应该讲大局,识大体,牢固树立团结意识,把团结摆在第一位,与村干部、村民搞好团结,创造融洽和谐的干群关系。首先要找准位置,当好参谋。既要尽心尽责干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又要尽自己的努力为村支两委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员。其次要处理好与班子成员的关系。在工作中,要向其他班子成员多问、多听,与其他班子成员多沟通,多交流,有看法要直接说,有意见要直接提,以诚相见。不能明里暗里搞权力之争、名利之争、意气之争、面子之争。与班子成员发生误会时,要有大局观念,不计个人小节,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人,做到“求大同、存小异”。
六是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有进步,创新才有发展。相对来说,农村信息、技术资源匮乏,农业要做大做强,村民要脱贫致富,农村要长期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村级班子。大学生“村官”都是年轻人,有锐气和冲劲,是农村工作中开拓创新所必不可缺少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后,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彻底摆脱一身“书生气”,不能做事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要勇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大胆干前人未干过的事。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信息技术资源优势,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多想为群众增收的好法子,多想使村民致富的好路子,大胆地、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对促进工作的好见解,对发展经济的金点子,对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要及时的向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提出来,必要时付诸实施。
二、提高六种能力。
一是增强对环境的融合能力。重在处理好“村民”与“村官”关系。当“村官”,首先要当一个好“村民”,当不好“村民”,就很难当好“村官”,这应该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深刻的辩证关系。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要切实做好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要牢固树立一种“落地生根”的思想,多到建设一线了解情况,多到农家体验生活,多和农民谈心交心,真正心沉身入地融合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由大学毕业生到“村民”,再由“村民”到“村官”的渐进性转变。
二是增强对角色的变换能力。重在处理好“学生”与“老师”关系。尽管自己是当之无悔的大学生,是经过国家全日制培养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是,在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知识向农村实践要生产力的过程中,自己仍然是个“学生”,而且是“小学生”。在生产技术上,充分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现代知识和信息,指导村民们进行生产实践,并不断转化成“经济效益”。但在组织新农村建设中,要增强自己的角色转换能力,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农民朋友请教和学习,切实发挥农村“草根专家”和“实用人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致富。
三是增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重在处理好“安心”与“尽心”关系。我们常说:安心才能尽心,尽心才能做好。农村生活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之后,很可能出现“反差现象”,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造成的心理落差。但不管怎么样,既然选择了,就要“即来之,则安之”,与其后悔不迭,不如安心立本,尽心做事。所以,大学毕业生选派到农村一线之后,要自觉克服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带着对农村的感情和对农民的爱戴,适应生活和面临的工作,切实通过心理调适和对事业的计划安排,不断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四是增强对事业的开拓能力。重在处理好“就业”与“创业”关系。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是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窘境,同时也是启发更多的有志青年到我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来建功立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即要有实现“就业”的满足感,还要有艰苦“创业”的事业心。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要有非常明晰的计划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中感受责任,在责任中创造辉煌。
五是增强对困难的自控能力。重在处理好“困难”与“机遇”关系。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肯定会遇到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和困难。但往往是困难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特别是工作上的一些困难,更是再所难免的。为此,大学生“村官”即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和团结能力。控制自己对面临困难的情绪,始终坚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想意识,善于发现、认真分析、积极解决。同时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职责范围内,带领群众和村民想发展大计,谋发展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发展目标。
六是增强对局面的把握能力。重在处理好“地头”与“桌头”关系。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农村建设一线,党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例如考公务员和研究生加分、选聘乡镇干部、各种生活和学习保障等等。对此,许多大学生“村官”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增强了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但也有一些“村官”书生气太浓,不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指导生产,而是天天伏在“桌头”想后路、忧退路,不是琢磨考公务员,就是一门心思研究考研的事,如此“村官”,村民们意见也不小。所以说,大学生“村官”求进取是对的,但要舍本逐末,那就不对了。还是要正确处理好“地头”和“桌头”的关系,想大局、顾大局、为大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争得村民和组织的支持,这样,更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三、建立六项机制。
一是建立定期选聘制度。合理确定选聘规模和计划,实行定期、统一选聘,严格执行选聘程序和条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选聘条件和发布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体检、公示等基本程序,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是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二是建立岗位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规划,党委组织部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示范培训班。突出培训重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要针对岗位特点,坚持以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进行自主创业等为重点,以提高做好农村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本领为目的。拓展培训渠道,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培训,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加强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历教育。
三是建立配套保障制度。落实工作生活补贴,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补助资金的管理,建立专项资金帐户,确保专款专用。落实社会保险,大学生“村官”聘用期间,按照当地对事业单位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的单位缴纳部分,由负责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缴纳。落实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财政代偿政策,提供工作生活基本条件。
四是建立跟踪培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实行结对帮带,乡镇党委要为每个大学生“村官”确定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进行结对联系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经常深入调研,走访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情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锻炼,乡村党组织要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交任务,帮助确定合适的项目和任务,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并通过适当政策倾斜和市场机制办法,为他们提供支持,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多做工作、多办实事,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经受锻炼、干事创业。搭建交流平台,依托互联网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建立大学生“村官”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交流。强化管理考核,加强管理考核,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形成在实践中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的鲜明导向,强化大学生“村官”苦干实干、创先争优的意识。考核工作由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团委负责,乡镇党委具体组织实施。
五是建立正常流动制度。鼓励担任村干部,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大学生“村官”,鼓励长期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建功立业。择优选拔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并明确录用比例;乡镇机关补充公务员,要逐步提高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的比例。扶持自主创业,要结合实际,建设和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服务。要将大学生“村官”创业纳入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总体部署。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另行择业。支持继续学习。
六是建立齐抓共管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责任。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青团组织负责。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负责宏观管理,指导各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团组织共同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工作。省、市(州)两级负责规划协调、组织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建立大学生“村官”档案资料,做好考核工作,落实跟踪培养措施,提出选拔任用意见;团县委主要负责大学生“村官”的联系服务等工作。乡镇党委、团委和村党组织负责具体管理、联系、服务等工作。
- 到基层工作是机会 大学生村官切莫被截留 (2009-06-16)
- 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可取 (2009-06-16)
- 女大学生当村官的启示 (2009-08-04)
- 让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2009-08-05)
- “大胆使用”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最好办法 (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