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十年遭辞退 一本好经,谁给念歪的?

来源:半岛晨报 作者:张遇哲
 


漫画:王尚

  1999年,广西出台文件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村组织挂职,并承诺挂职两到三年后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到政府机关工作。如今,来宾市兴宾区201名选拔生在服务10年后却面临解聘辞退,当地人事部门的解释是“没有空余编制”。但与此同时暴露的一个问题是,这些选拔生调查发现,他们挂职的乡镇有113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其中半数为乡镇官员亲属。

  A “挂职十年遭辞退”,没准一退天地阔

  实际上,有几个关键节点,大家应该是清楚无误的:一是这些“选拔生”,是挂职而非任职,是不带编制的非正式工作;二是“纳入干部管理”并不等于就是正式干部;三是“可择优录用到政府机关工作,甚至被提拔为乡镇领导”,只是一种可能,并非“必须”;四是“优先获得事业单位编制”也并非是绝对优先。在“优先”发生政策冲突或重叠时,此“优先”也许就不一定是处处优先了。

  在正式工作都可以失业、下岗的情况下,“挂职”期满后受到淘汰也很正常。我想,不管是国家还是自治区当初鼓励“选拔生”去基层,“号召”并不等于“包办”。如果是优秀人才,相信十年间也早已是锋芒毕露,脱颖而出。

  天无绝人之路。此时此刻,我想奉劝这些想不通的“选拔生”,与其在“村官”的位子上苦苦挣扎而不被重用,何不趁着年青潇洒转身,另谋出路?与其在这里纠缠浪费时间,何不正视、接受现实,另起炉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公平的事,想不通可以慢慢想,但千万不要走极端,死磕到底。当务之急,还是平心静气,充实并发掘自己的特长,积极开创人生的职场第二春,没准这一“退”之后,还真能另闯出一番天地呢。C06a

  屈拙讷

  B “开后门,关前门”是最坏的情形

  十年寒窗,再加上十年苦熬,200多名曾通过高考的“选拔”又通过党组织“选拔”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却面临着失业的命运。这事儿摊到谁的头上,都是难以接受的。

  广西当初下发的文件确实为安置附加了一个“有编制”的前提,并没有承诺挂职期满后一定录用选拔生为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但问题是,这个“前提”是如何失去的?那些领导干部的亲属进入事业单位怎么就有编制了呢?把亲属安排进事业单位的陶邓乡原副书记韦祖扬也承认,当时确实有一些干部家属进入了编制,可能是组织照顾。换一种说法,那些领导的亲属都是“开后门”进编制的,而在后门大开的同时,前门却被彻底地关上了。

  如果一个庭院兼有前门、后门,其开关无外乎三种情况:一,开前门,关后门;二,开前门,也开后门;三,关前门,开后门。第一种情况最为理想,因为它是最公平的;第二种情况应该是一种常态,虽然有伤公平,在监督不太完备的情况下,“开后门”也确实难以避免。第三种情况是最坏的情形,因为它完全牺牲了公平,也完全堵塞了正常的通道——兴宾区在选拔生问题上的做法,显然就是这种状态。

  “开后门,关前门”不仅牺牲了公平,而且损害了组织的信誉。党和政府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挂职,既是为了缓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也是为了充实基层的力量。然而在兴宾区,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目前,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挂职,还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如果各地都像兴宾区这样任人唯亲、言而无信,谁还会买账呢?C06b 盛大林

  C 大学生村官当心“好经被念歪”

  近年来,为了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政府的良苦用心拳拳可见,但在现实操作中,保障大学生村官待遇的“好经”却被一些歪嘴和尚念歪了。也许,当地只是把大学生村官看作“好用不贵”的临时工,而压根就没想安排。否则,怎么会置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规定于不顾,置“通过考试优先录用”的文件于枉然,一手大打“没有空余编制”的“太极拳”,一手悄悄安排官员的亲属上班,甚至冒领大学生村干部的工资?

  不能否认,许多大学生投身农村并不是冲着种种“优惠政策”,而是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社会贡献力量,然而在缺乏有效的利益保障,随时有可能遭遇“辛辛苦苦干几年,一下回到毕业前”的命运时,这份激情又能保持多久呢?长此下去,势必将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在报考时犹豫不决,而任职的村官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寻找别的出路,而无暇带领乡亲建设新农村。这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无疑都是一种损失。

  眼下,国家将大学生村干部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高度,提出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锻炼。要想使这一战略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吸取此前的教训,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待遇落实情况的监督,避免“好经被念歪”。今年,天津选聘400名大学生村干部,当地在制定保障政策时就明确规定,“各农村区县要拿出1/3左右的职位,用于招考本区县合同期满的在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合同期满3年内报考本市高校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这种量化规定更为公开透明,有利于杜绝弄虚作假、浑水摸鱼行为,值得更多的地方效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