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下乡,到底谁在改造谁?

来源:人民网 作者:戴慧 王鹏程

单良在主持节目

余琴(前)在教村民跳舞

 

     ——首批大学生村官“毕业报告”之一

编者按:

2006年,我市在省内率先招聘了67名大学生村官。随后,每年增加,仅今年就新增了211名大学生村官,使得村官总数超过了400名,并计划在2011年,为全市80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配齐大学生村官。

特定意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较之“老知青”,此番大学生村官也是让知识服务乡村,同样面临着城市就业压力,且带有行政意味,因此,我们姑且把当下的大学生村官称之为“新知青”。

如今,首批67名大学生村官已经结束了3年聘期。其中,1人考上研究生,1人被提拔,14人考上公务员,45人考核合格继续聘用,真正流失的只有6人。

那么留下的45名大学生村官,在3年的“农村课堂”里收获了什么?又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从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四篇系列报道,向读者展现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新知青”生活。

一个周六的午后,润州区蒋乔镇嶂山村文体活动中心内弦乐齐鸣,一场小型的农民演出正在进行。

高高大大、风度翩翩的小伙子正在报幕:“下面节目是《老知青回乡探亲》。”节目演的是曾经下放嶂山的赵钱孙李4名老知青回乡探望,感叹变化之大。

“每次看这个节目,都会感叹万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一名知青。”主持人单良正是三年前“下放”嶂山的大学生村官。当年,抱着改造农村的理想来到嶂山,但三年后的今天,单良认为,更多的还是农村改造自己,而他改造农村的日子还很遥远。

要赢得农民“口彩”

大学生不能把自己当作官

尽管单良一到村里,就有了“村主任助理”的“官衔”,但村民们显然还没把他当官看待。

一个村民来找村领导,恰好领导不在,单良负责接待。这位村民还算认识他,说:“你是刚来这儿的大学生村官吧。”然后什么事也没说就走了。“在村民眼里,我还是个孩子。”意识至此,单良开始主动融进村民生活。

最好的切入口,就是做文艺演出主持人。嶂山村是个传统文艺之乡,农民文艺爱好者很多,并经常组织各种演出活动,单良自告奋勇做主持。经过三年磨练,单良身上的学生气已荡然无存,而村民也早把他看成了自己人。

丹徒区谷阳镇东湖村村官余琴,也是从文艺上找到了与村民沟通的突破口。

余琴上岗第一年专做党建工作,与农民接触不多。但她性格活泼,看妇女主任范霞珍带着一帮村民做文艺表演,余琴就跟着他们四处活动,一会做主持人,一会帮他们化妆,有时候还做村民的舞蹈老师,排练几套新的舞蹈动作。不久小余就拜范霞珍做了干妈。三年下来,村里的男女老少见了她都会亲切地喊一声“小余”。

那天,记者赶到东湖村采访时,小余正在范霞珍的家里为一群村民排练舞蹈。说起小余,村民们齐声夸赞。“我们小余不娇气,前年河道整治,大太阳底下,她也跟我们一起干活。”“我们小余没架子。有一次,我到村里打印个东西,小余楼上楼下帮我跑。”“我们小余很和气。一个大学生,不仅没嫌我们大老粗,还跟我们一起唱歌跳舞”……

小余在村里的口碑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些村干部。现在,不少农村妇女买衣服都向小余看齐。这不,正在采访期间,就有人打来电话询问,哪里能买到小余身上的那种挎包。

小余身上的“农民气息”也越来越浓厚:大嗓门说话,皮肤晒得黑黑的,谁家有小孩揽过来就抱……村主任壮庆芳颇为心疼地说,小余刚到村里时可是皮肤白嫩、身材苗条的大姑娘。

回顾三年来的作为,小余认为也不过是帮一些农民学会了用电脑,与村民一起“捣鼓”出了几个文艺节目,讨得了村民的好“口彩”,距离自己的梦想还有很大差距。但即便如此,在所有的大学生村官中,小余已经是顶尖人才了。

谷阳镇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几年来,镇里陆续来了四五个大学生村官,但其他村官都不如小余“泼辣”,不仅不能与村民打成一片,甚至为人做事还保留着一股孩子气。

事实上,在记者接触的20多名首批大学生村官中,能够赢得村民一致认可,并受到村民普遍爱戴的,极为稀少。一些基层政府也坦言,即便是推出的典型大学生村官,也多是政治效果大于实际效益。

大学生要先适应环境

再做改造环境的努力

在村里已担任实职的大学生村官说,农村的思想落后和宗族势力是影响作为的重要因素。

一位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坦言,本以为法律能在农村矛盾调解中发挥作用,结果很多时候派不上用场。更重要的是,农村人仍以血缘宗亲为重,很多村民都维护本族中的村干部,作为外地来的大学生村官,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

在大学生村官抱怨农村客观环境的同时,村干部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有一些不足:

好高骛远,一心只想改造农村,却不乐意与农民打成一片,接受农村改造;只想做大事,不想干杂活,而农村多数时候又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更为重要的是,不干这些小事情,就无法在农民心中树立威望;性格内向,主动意识不够,总是等着别人安排任务,而农村往往是“你不找事,事不找你”,长此以往,大学生村官感到被孤立,村民又觉得大学生村官太清高。

谷阳镇东湖村党总支书记史文称,大学校园与农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怀着改造农村理想的大学生,还是应该先学着适应环境,把学生气息去掉,多增加一点“农村气息”,然后再做改造环境的努力。(戴慧 王鹏程 摄影/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