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大学生村官”论令哪些人羞愧?
来源:华龙网
作者:佚名
近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北碚区考察时提出:“大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社会,了解工农大众,否则他们的知识与情感就很不完善,当‘村官’就是个好形式,既可以深入了解农村,更可以增进对几亿农民的感情。”笔者把薄熙来的这一讲话精神,归结为“大学生村官”论。
事实上,关于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如何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薄熙来已经多次讲过。翻阅薄熙来近年来到重庆各区县和农村调研的新闻报道,其中多半都能找到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相关讲话内容。而这次他于新年之初到北碚考察调研时的讲话,更可以当作“大学生村官”论的一次集中展现。那么,薄熙来的“大学生村官”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种必然选择。中国社会历来相对特殊,尤其是新中国的建立,是从半封建半殖民时代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几亿农民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又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主体,需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们,也就是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的领导者们了解、理解和关心、支持,并与之共同奋斗,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薄熙来认为,当大学生“村官”既可以深入了解农村,更可以增进对几亿农民的感情。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当‘村官’就是个好形式。”
——“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和情感不完善。薄熙来认为,大学生村官“自然朴实,看样子已经融入了农村生活。”但是,这不等于大学生村官就了解了中国社会和工农大众,相反,“现在的大学生也需要了解中国社会,了解工农大众”,如果不这样做,“他们的知识与情感就很不完善”。他认为,“农村是青年接受再教育的社会大学,工农大众是则是他们最好的社会教员”,因此,向工农大众学习,就会实现“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目标。
——必须坚持做好做实“大学生村官”制度。大学生当村官既然是一个好的形式,那就应该得到有效的推广,所以薄熙来说:“大学生当‘村官’是培养锻炼青年干部的有效途径,一定要坚持做好做实。”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祖国的未来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不了解工农群众”,自然就“当不好家,执不好政”。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坚持好“大学生村官”制度坚持好,一定要做好做实,绝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更不能让“大学生村官”们浅尝辄止,完不成这种“奠基式的锻炼”。
基于此,笔者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村官”现象。据渝西某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该地一直坚持在村里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不足20%,很多“大学生村官”名义上挂着“村官”之职,而实际上被抽调到乡镇,甚至区县一级党委政府中工作,有的地方党委政府所属部门喜欢抽调“大学生村官”,因为他们“年轻、朴实、能干”。有的“大学生村官”虽然暂时没有被抽调,但在村里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一半,“有事来,无事走”的现象比较普遍,真正沉下去与当地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心连心”的很少,在有的地方,尤其是边远农村,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大学生村官”是什么人,或者根本没有与农民群众见过面。
也就是说,很多地方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坚持得很不好,很多“大学生村官”无论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奠基式的锻炼”,客观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没有完成“完善知识与情感”的任务,当然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也就不够深入。
当然,在农村和基层,不止于“大学生村官”,也包括大多数“选调生”在乡镇和基层工作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要求。由于“选调生”身份相对于“大学生村官”更为特殊,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到乡镇工作之后不久(半年到一年),就会分别被区县党委政府所属部门抽调走,以至于引发了不少乡镇“人才不济”的矛盾和问题。
对于这些现象,一些区县领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渝西某县县委书记受薄熙来“大学生村官”论的启示,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和农村工作的时间应该得到保证,不到年限的不能被随意抽调走。”这句话由一个县委书记口中讲出来,也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那么,薄熙来的“大学生村官”论应该引起哪些人的反醒和沉思呢?不言而喻,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纪律和责任的同时,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是不是应该从加强管理入手呢?是不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呢?
这个看起来只是“大学生村官”到不到位、工作时间长短等问题的小事,因为事关薄熙来提出的“当家”、“执政”的全局性问题,各级各部门自然是不能等闲视之了!
事实上,关于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如何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薄熙来已经多次讲过。翻阅薄熙来近年来到重庆各区县和农村调研的新闻报道,其中多半都能找到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相关讲话内容。而这次他于新年之初到北碚考察调研时的讲话,更可以当作“大学生村官”论的一次集中展现。那么,薄熙来的“大学生村官”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种必然选择。中国社会历来相对特殊,尤其是新中国的建立,是从半封建半殖民时代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几亿农民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又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主体,需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们,也就是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的领导者们了解、理解和关心、支持,并与之共同奋斗,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薄熙来认为,当大学生“村官”既可以深入了解农村,更可以增进对几亿农民的感情。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当‘村官’就是个好形式。”
——“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和情感不完善。薄熙来认为,大学生村官“自然朴实,看样子已经融入了农村生活。”但是,这不等于大学生村官就了解了中国社会和工农大众,相反,“现在的大学生也需要了解中国社会,了解工农大众”,如果不这样做,“他们的知识与情感就很不完善”。他认为,“农村是青年接受再教育的社会大学,工农大众是则是他们最好的社会教员”,因此,向工农大众学习,就会实现“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目标。
——必须坚持做好做实“大学生村官”制度。大学生当村官既然是一个好的形式,那就应该得到有效的推广,所以薄熙来说:“大学生当‘村官’是培养锻炼青年干部的有效途径,一定要坚持做好做实。”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祖国的未来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如果“不了解工农群众”,自然就“当不好家,执不好政”。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坚持好“大学生村官”制度坚持好,一定要做好做实,绝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更不能让“大学生村官”们浅尝辄止,完不成这种“奠基式的锻炼”。
基于此,笔者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村官”现象。据渝西某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该地一直坚持在村里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不足20%,很多“大学生村官”名义上挂着“村官”之职,而实际上被抽调到乡镇,甚至区县一级党委政府中工作,有的地方党委政府所属部门喜欢抽调“大学生村官”,因为他们“年轻、朴实、能干”。有的“大学生村官”虽然暂时没有被抽调,但在村里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一半,“有事来,无事走”的现象比较普遍,真正沉下去与当地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心连心”的很少,在有的地方,尤其是边远农村,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大学生村官”是什么人,或者根本没有与农民群众见过面。
也就是说,很多地方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坚持得很不好,很多“大学生村官”无论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奠基式的锻炼”,客观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没有完成“完善知识与情感”的任务,当然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也就不够深入。
当然,在农村和基层,不止于“大学生村官”,也包括大多数“选调生”在乡镇和基层工作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要求。由于“选调生”身份相对于“大学生村官”更为特殊,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到乡镇工作之后不久(半年到一年),就会分别被区县党委政府所属部门抽调走,以至于引发了不少乡镇“人才不济”的矛盾和问题。
对于这些现象,一些区县领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渝西某县县委书记受薄熙来“大学生村官”论的启示,曾在一次讲话中说:“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和农村工作的时间应该得到保证,不到年限的不能被随意抽调走。”这句话由一个县委书记口中讲出来,也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那么,薄熙来的“大学生村官”论应该引起哪些人的反醒和沉思呢?不言而喻,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纪律和责任的同时,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是不是应该从加强管理入手呢?是不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呢?
这个看起来只是“大学生村官”到不到位、工作时间长短等问题的小事,因为事关薄熙来提出的“当家”、“执政”的全局性问题,各级各部门自然是不能等闲视之了!
延伸阅读:
- 陕西省城固县管理服务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纪实 (2009-06-16)
- 熟人社会,让选拔生碰壁 (2009-06-17)
- 陕西镇巴县召开选调生暨大学生“村官”座谈会 (2009-02-12)
- 中央组织部要求各地务必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2009-01-25)
- 陕西商州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9-02-03)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