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 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和管理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佚名

  一、着眼于提高素质,建立经常性教育培养机制 坚持“全面、具体、实效”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力度。一是明确方向,加强思想教育。在培养方向上,参照农村“双强”型干部的标准,对大学生“村官”有针对性地向行政管理型、致富带头型、科技服务型方向培养。广泛开展“认真开展工作,争创工作新业绩;遵守各项制度,树立个人形象;加强团结互助,营造良好氛围”主题活动,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各县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采取邀请县领导、专家集中授课,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经常性开展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形势、农村工作方法和新农村建设知识等。地县组织人事部门还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情况汇报会、座谈会,交流体会,推广经验。二是因地制宜,加强实践锻炼。各乡镇和村“两委”结合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特长,安排他们从事宣传、档案管理、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工作,不仅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又弥补了村级组织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同时,积极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中心工作、处理村内矛盾和问题、组织参观县内外工业企业、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积累工作经验,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工作能力。三是搭建平台,加强交流提高。通过创办刊物、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及时宣传优秀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创业和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互助县创办了《土乡村官》,民和县创办了《大学生村官天地》等刊物,化隆县开通了大学生村官网,充分发挥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工作水平的作用。

  二、着眼于发挥作用,建立多层次联系帮扶激励机制 海东地区把做好帮扶引导,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落实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是乡村齐抓共管,真帮实扶。积极探索建立了“3+1”帮扶机制。即:乡镇领导、乡镇驻村干部、村干部同时联系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官”。以乡镇领导为“思想导师”,定期不定期约谈,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等,帮助其健康成长;以乡镇驻村干部为“工作讲师”,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帮助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实践教师”,引导鼓励参与村级事务,熟悉了解村情民意,尽快适应农村工作。目前,全区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扶对子771对。通过结对帮扶,使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本领。地县两级每年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在服务农村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村官”,激励和鼓舞大学生“村官”立足本职、干事创业。2006年以来,全区共表彰大学生“村官”315人次。二是落实政策,体现人文关怀。地县两级严格执行和落实大学生“村官”待遇、足额发放相关补贴,同时,要求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尽力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关心关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化隆县给大学生“村官”每月补助交通费、通讯费150元,每年发放烤火费500元,并按规定缴纳了“三金”。循化县白庄镇为11名大学生“村官”统一配备了手机。同时,地、县组织人事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发放慰问品等形式,对大学生“村官”开展慰问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2008年,地区及各县召开座谈会13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合计3.2万元。三是委以重任,促其成长进步。为了使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2008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县乡两级因势利导,在充分尊重民意,严格选举程序的基础上,使一大批大学生“村官”走上了村“两委”班子的岗位,进一步调动了他们服务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坚定了安心农村、服务“三农”的信心。目前,海东地区已有605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其中,当选村支部书记的9名、副书记的13名,当选村委会主任的98名、副主任的274名,担任村“两委”委员的211名。四是鼓励引导,放手施展才华。互助县威远镇大寺路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李世莲跑遍本县的八个乡镇,寻找到35名擅长土族刺绣的土族妇女,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刺绣厂,并与省民俗博物馆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发展了土族刺绣这一民间工艺。民和县古鄯镇七里寺村村委会主任马武萍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的基础上,动员和引导群众发展温棚蔬菜种植业,全村共建温棚50栋,年增加农民收入30余万元;引导本村群众发展牛羊育肥,增加群众收入23万余元。循化县在发展线辣椒、薄皮核桃等特色农业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大学生“村官”领办特色产业园达206亩、协办近700亩。目前,全县已建立由大学生“村官”参与的各种协会、合作社等组织6个,领办和协办的致富项目11个。

  三、着眼于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和跟踪考核,不断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一是制定考核办法,规范考核工作。制定了《海东地区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办法》,从招聘派遣、任职待遇、培养使用、管理监督、考核奖惩、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要求,为各县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工作提供了依据。各县也结合实际,积极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民和等县结合实际,出台了《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办法》及《大学生“村官”考核实施细则》,将平时实绩、现实表现和年终综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使考核工作更加客观公正。二是县乡村三级共管,实行全面考核。年终,先由村“两委”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让大学生“村官”进行述职,由党员和村民代表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由乡镇党委政府结合对村“两委”干部的年度考核,根据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进行绩效考核,作出优秀、称职、不称职的等次评定。乡镇党委将考核结果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经审核把关后记入大学生“村官”个人档案,并作为选拔聘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由乡镇党委进行诫勉谈话,提出改进意见。对连续两年考核为不称职的,报请县组织人事部门审定后,解除协议,不再聘用,并收回《高校毕业生进村任职服务证》。通过考核,使大学生“村官”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海东地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