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果农和他的合作社理想
三年前,徐文科联合10个农户成立了“清见果业合作社”,集中栽培日本杂交桔橙品种“清见”。地处贫困山区的这个小小合作社很快声名远扬,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看中了它,将其列为工合国际与加拿大合作社协会的合作项目试点之一。
得到“中加合作社减少农村贫困项目”的资助,徐文科定期去北京接受培训,学习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知识。“我们在培训中获得了合作社运营的全新理念,还知道了国外的农业合作社是如何经营和销售的。”徐文科说。
如今,这位来自大山的农业合作社社长已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九道拐”牌桔橙,合作社拥有的商标,已卖到新加坡、泰国、越南和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他将此归功于和工合国际的联手,以及由此带来的理念更新。
工合国际秘书长杜吟棠说:“合作社可以统一规范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实质上是一个由农民自己经营的企业。”
1939年,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等西方左翼人士在香港创建工合国际,旨在通过组织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日战争。宋庆龄是首任名誉主席。至今工合国际初衷未改,致力于推动中国城乡各种形式合作社的发展。
实际上,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徐文科的思想观念多年来总是在引领当地农民的潮流,1982年初中毕业后,徐文科养过兔子、种过红桔和蔬菜,每次都获得成功,引得本村和附近的村民争相效仿。
“以我家为中心,方圆五里之内,我干什么,大家都跟着干什么。”徐文科笑着说。他78岁的母亲徐迢群,安静地看着儿子,眼中充满骄傲。
徐文科的住宅,是这个中国农民家庭生活改善的见证。从最早的茅草房,到砖房,再到漂亮的小楼房。去年5月12日的大地震对这个四川中南部的小山村影响甚微。
1995年,徐文科很偶然地试种了从日本引进的杂交桔橙品种“清见”,这彻底改变了他和村子的命运。如同以往,人们仿效徐文科,家家户户都种起了桔橙。2002年,徐文科牵头成立了新店乡果农协会。
“当时我觉得,是时候了,该组织大家一起干。”徐文科回忆。然而,在实践中徐文科发现果农协会过于松散,4年后,他决定把协会推向更高的阶段——合作社。
相对于果农协会,合作社对农户加入的要求更加严格。具备良好栽培技术和奉献精神的农户才能加入合作社。“作为独立法人,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户联合起来,组织社员进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九道拐’桔橙的质量和口碑有了保证。”徐文科说。
2007年7月,中国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法人资格。和“清见果业合作社”一样,全国不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新生。
“在市场上,企业占垄断地位,单个农民处于弱势。而合作社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弥补市场的这种不平衡,”杜吟棠说,欧美先进农业国家的农户都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联合生产和销售。
徐文科承认,合作社运转不顺的时候,他也曾有过自己单干的念头。“农户们普遍小农意识比较强,不能理解合作社的理念。我有时想,还不如自己开一个企业,反正我也不缺少能力。”思前想后,徐文科觉得探索合作社的道路更有意义,放弃了单干的打算。
“农民在市场上单打独斗是没有力量的。合作社是农民最好的出路。”杜吟棠说。他曾长期担任社科院农业所的研究员,对合作社有着深入的研究。
受工合国际培训班的启发,徐文科现在想办一个桔橙示范园。为此,合作社在邻村租了一百亩良田,进行标准化栽培。徐文科还申请了农业部2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示范园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
“我希望把示范园建成一个有旅游休闲性质的果园,吸引国内外游客到山村来旅游。”徐文科说。(记者 王洋 冯昌勇)
- 共产党员戴忠金:坚持16年为农民奔走 (2009-06-07)
- 范肖梅:携“校园农场”梦期盼“绿色突围” (2009-06-07)
- 田文华:失策酿大祸 (2009-06-07)
- “双面”田文华:曾疾呼加强监管 精打细算到“抠门” (2009-06-07)
- 卢绍朋:从农民工到省政协委员 (200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