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专家王一航:心愿和追求是让农民满意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新华社兰州6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 陈俊) 今年6月,中共甘肃省委作出了向王一航学习的决定。

  王一航是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28年成功培育了"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8个;他研究培育的良种累计推广种植3500万亩,增收效益达到50亿元;他至今已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近20项,有7项成果获得甘肃省和农业部的科技成果奖。

  面对累累硕果,王一航总是真诚地说:"我是幸运的,多少育种专家穷其一生,结果什么都得不到。"

  王一航的"幸运"不是偶然的,因为他28年如一日,把"让农民满意"当作自己最大的心愿和追求。

  农民的需要就是育种的方向

  1978年3月,在老家渭源县种了9年庄稼的王一航考进了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成为省农科院在渭源县会川镇马铃薯试验站的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从返回故土的那一天起,他就把育种的方向锁定在满足农民的需求上。

  当时,甘肃中部许多农民都在种植马铃薯,但只是将其视作荒年充饥的食物,育种只注重产量的提高与抗病性的改良,而忽视品质和加工工艺性状的改良。

  毕业仅3年的王一航预感到,人们对马铃薯品质的要求会迅速提高,马铃薯加工业也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育种亟需转向品质育种。尽管当时这一想法并没受到业内的认同,更何况培育一个成熟的马铃薯优良品种需要12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谁也不能保证,12年之后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王一航却坚定不移,一心扑了上去。

  1984年,王一航从育种材料中选出了淀粉含量超过18%的品种,进行"超亲遗传"。他想得到超过父本和母本淀粉含量的新品种。杂交得到一个优质品种,要从1万个甚至10万个材料中去寻找。王一航要培育的新品种就是要从10万个材料中找出最优化的一个。

  从下种开始,王一航就亲自动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地里,最后一个走。蹲在田地里,从一株苗破土而出,到分蘖开花,成长的每一个细小变化,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悉心揣摩。

  1995年,陇薯3号选育成功,通过鉴定,成为我国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外高淀粉育种的先进水平。

  1996年,定西市提出将马铃薯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王一航刚刚问世的新品种就成了"及时雨"。经过推广种植,陇薯3号以它优质的高淀粉含量,赢得了薯农的喜爱。现在,陇薯3号种植面积超过320万亩。

  王一航常说:"育种就像培养学生,方向对了,好学生就一拨一拨地出。"锁定农民的需求,他还先后选育成功了抗旱能力强的陇薯5号、高产量的陇薯6号,适合于全粉加工用薯的陇薯7号,还有早熟菜用的lk99。

  "品种好不好,关键是让农民说了算。"为了及时参考农民的喜好,与传统的先试验、再鉴定、再推广的育种模式不同,王一航选育新品种时,在中间阶段就让农民试种,农民喜欢了,他才推荐参加全省区域试验,而好的品种不用等到鉴定验收,农民早就种开并且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