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唱得幸福落满坡
新华网太原7月14日电 今年九十高龄的史掌元老人,写了近半个世纪的歌,创作数量达2000余首。被誉为“农民作曲家”的他,一直在用歌声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了老人的家中,听老人讲述他的人生故事。
出身音乐爱好之家
“我出生在一个业余音乐爱好之家。我的爷爷、父亲、哥哥都爱好音乐,他们弹唱吹打都是好手。耳濡目染的缘故,我自小就喜爱音乐,喜欢唱歌。”
史掌元老人出生于太行山腹地山西昔阳县的“里安阳沟”。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年缺水缺粮,自然条件异常艰苦,老人只上过5年小学就辍了学。
“解放后,县文化局举办文艺训练班,组织农村音乐爱好者去免费学习。我报名参加,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简谱等基本知识,以后又自学,开始作词作曲。”
“后来村里成立了业余剧团,我那时刚三十出头,是剧团的团长,也是导演,剧团一共四五个人,我们创作,然后带着大家唱。”
“我的第一首歌是《积肥小调》,反映的是大家团结起来搞互助生产。”当时,史掌元所在的里安阳沟村,也因为这首歌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文艺活动模范村。“新中国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我们昔阳县当时是闻名全国的群众文化重点县,我们村是全国群众文化重点村。”
“尽管劳动很累,生活不富裕,尤其是‘农业学大寨’时,早上5时出工,晚上10时才能回来,但我一天也没停过写歌。说不上来为啥,我就好这个。当时搞什么,我就写什么。写身边的好人好事,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
史掌元老人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了音乐创作的他,自此之后就一直没有中断。
“1959年,文化部举办了一个全国业余歌手新作品大奖赛。根据参赛要求,歌词必须在《红旗歌谣》上选歌词。《红旗歌谣》是郭沫若、周扬二人合编的,我在书里头认真挑选,最后选上了《唱得幸福落满坡》。”
“当时,村里正在搞植树造林、搞绿化、种果树,这个歌词恰恰反映了农村的面貌。”史掌元说,“我用了五天时间将这首歌完成,先拿给村里俱乐部歌诵队的人,让她们来唱。大家说,很好,很好。不久,省里下来征集全国业余歌手比赛的作品,就把这首歌拿出来,让他们唱了唱,听了听,他们带回去了。”
后来,这首歌获得了全国业余创作一等奖。这首老歌,在几个时代里唱红了大江南北,并被翻译传唱到许多国家。
“1960年,文化部在山西召开群众文化工作会议,我被命名为‘农民作曲家’。”老人说,他有过许多“头衔”,如中国音协理事、山西省音协名誉主席、省人大代表、县人代常委等等,但始终是农民,一天没断过干农活。
老人回忆说:“我见过周总理好几次。他请我吃宴会,还唱过我的歌,是那首《请到我们山庄来》。我也给他当面唱过歌,总理领着大家站起来为我鼓掌。”
“我们多次见面,感受很深。总理去世后,我心里很难受,所以写了一首《我为总理扎花圈》。后来,这首歌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
歌声记录时代特色
“我的歌是跟着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什么时代写什么歌。看着我的歌,就知道新中国建设每个阶段的成绩。”史掌元老人说,“正是有了共产党正确领导,翻身后的农民才焕发出了冲天的热情和干劲,这就是我写歌的最大动力。”
除了一首获奖的《唱得幸福落满坡》外,史掌元还先后创作了《手捧清泉忆亲人》《毛主席恩情说不完》《太行人民怀念总司令》《我为总理扎花圈》《看到太阳想恩人》《我们都是铁姑娘》《小顶针亮光光》《乡情曲》等充满乡土气息的歌曲,并在全国传唱。
“2007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唱得幸福落满坡》重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唱响。”老人说,40年后的这次演出,歌唱各族人民新生活、新情趣、新希望,气氛格外热烈。
1997年,第一本凝聚着史掌元毕生心血的歌曲集《唱得幸福落满坡》,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后又有两本史掌元创作歌曲专辑相继问世。
“我最后一次写歌是在前年。写了一首《饮水不忘送水人》,写的是新加坡支援村里解决饮水困难的事情。”史掌元老人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感谢党建设的新中国,我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我用歌声来表达我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采访最后,老人又给我们唱起了那首《唱得幸福落满坡》,边唱还边打起了拍子,歌曲的音调依然是那么动听。(记者刘翔霄)
- 育种专家王一航:心愿和追求是让农民满意 (2009-08-24)
- 把知识撒播到农村的陆俊吉 (2009-08-24)
- 湖南省常宁市退休干部赵中福:一片丹心映三农 (20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