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省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十条新措施

来源:网络综合 作者:佚名

近日,四川省出台10条措施,从选拔到信息化管理、创业、待遇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12个环节高标准选聘

    委组织部制定了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具体标准和选聘程序,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按照发布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公示、签订协议等12个程序,主要选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从源头上确保大学生“村官”选聘质量。在前两年选聘1.8万名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选聘1.2万名,基本实现全省4.7万个行政村大学生“村官”全覆盖。

    二是科学设岗定责履职

    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按照“因地制宜、发挥特长”的原则,科学制定了大学生“村官”三大类岗位及各类职责。第一类是担任村主要领导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党组织有关工作部署、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经济实体,配合完成民生保障、社会维稳等工作,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等工作;第二类是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主要完成具体职务确定的工作职责;第三类是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的,主要完成上级团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协助党支部抓好团建工作。对选聘到民族地区和“藏区”的大学生“村官”,还要协助村“两委”做好反分裂斗争和维稳工作。

    三是10大实践基地菜单式培训

    各级组织部门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范围,实行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联动培训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省委组织部按川东、川南、川西、川北等不同类地区,建立了10个大学生“村官”实践培训基地,每年抽调3000名工作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按需设课,因人施教,采取菜单式选学,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轮训。市(州)、县(市、区)组织部门每年对其余大学生“村官”进行普遍培训,市(州)、县(市、区)委书记亲自授课。

    四是“一对一”结对帮带培养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各地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帮带培养机制,县(市、区)组织、人事、共青团等部门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带档案,采取工作上帮、实践中带、方法上传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锻炼。资阳市安排860多名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作风过硬的乡村干部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联系人,签定帮带培养协议。江油市将新聘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纳入结对帮带的乡镇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与评先评优挂钩。

    五是“两个严禁”确保待遇落实

    省财政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纳入全省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对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实行专项补贴。建立大学生“村官”补助资金“两个严禁”监督管理机制,即:严禁大学生“村官”补助资金挪作他用,严禁拖欠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各县(市、区)财政建立了大学生“村官”补助资金专项账户,对大学生“村官”补贴实行银行打卡、足额直发。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涉及由用人单位支付的有关费用,均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六是22个创业基金扶持创业成才

    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培养锻炼的重点,除省上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外,21个市州分别建立了300万元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并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重点帮助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宜宾市翠屏区、遂宁市船山区等地确定专人帮助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困难,进行跟踪服务。

    七是网络报刊助推交流提高

    各级组织部门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交流沟通渠道,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省委组织部在党政网上开设了大学生“村官”专题网站,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解答,全面反映全省大学生“村官”工作动态;创办了《大学生“村官”报》,由大学生“村官”独立采稿、撰稿和编辑,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营山县等地组建大学生“村官”党支部、团支部,设立“大学生村官论坛”、QQ群和网络专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交流平台。蓬安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列席乡镇重要会议制度,及时收集、受理大学生“村官”反映的问题。

    八是信息系统促进科学管理

    省、市、县组织部门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管理范畴,省委组织部建立了全省大学生“村官”微机信息管理网络,记录大学生“村官”个人简历,跟踪反映学习培训、工作生活、考核评先等情况,形成了规范有序、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自贡市大安区在大安党建网开辟了大学生“村官”专栏,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每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按绿、黄、橙、红四个等级进行公示,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进行正面引导。洪雅县出台了《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试行)》,利用网络平台,引导群众进行测评,把评判权交给群众,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比干劲、比奉献、比业绩。

    九是典型示范带动集群发展

    各级党组织积建立了以“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县级机关单位对口帮扶、乡村干部结对帮带”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村官”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发挥作用、健康成长。全省涌现出了“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威远县双岭村党支部副书记文国云,“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广元市剑阁县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余黎,自建观光农业产业园、带领近千户农民创业致富的南充市高坪区北斗坪村主任助理吴松林等一大批优秀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在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催生出各类典型1236个,创办或与群众合办企业1067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91个,辐射带动上千万农户致富增收。

    十是激励使用鲜明成长导向

    各地坚持每年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考核,对连续3年被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为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除按规定享受加分条件外,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考录为乡镇事业人员、招考为选调生;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同时,大力开展评选表彰优秀大学生“村官”活动,表彰结果与使用挂钩。近年来,采取“三票一测试”(自身业绩民意票、相互评价票、组织认可票、能力素质测试)方式,全省已有86名优秀大学生“村官”选为乡镇领导干部或事业单位人员,434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173人被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