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建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孟德艳 肖扬 庞莹
 2007年以来,为让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不仅下得去、干得好、流得动,达州市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大学生“村官”选聘、培养、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如今的达州,1000余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村官”正褪去青涩,展开稚嫩而轻盈的翅膀,在青山绿水间翱翔……

  “我原是万源市沙滩镇栀子园村主任助理,在这次全市定向统筹公选中,由一名大学生村干部成为达县道让乡副乡长。”12月2日,在达州市统筹公选科级领导干部任前培训会上,即将走上新岗位的王幽激动地说。

  “3+1”机制提升能力

  从学子到“村官”,不是一蹴而就的角色转变。

  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的大学生“村官”何澄,是个文弱白净的乖乖女。2009年10月,下村工作第一天,就被群众“上了一课”。村干部安排她到农户家处理一个小纠纷,村民不但不接受她的劝说,还说她 “年轻娃娃不懂事”,面对白眼,何澄流下委屈的泪水……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尽快成长,经过不断探索与创新,达州市建立了组工干部、乡镇领导、村(社区)干部共同帮扶一名大学生“村官”的“3+1”帮扶机制,即组工干部一对一帮扶、乡镇领导一对一谈心、村干部一对一指导,让他们在承担一些急难险重工作任务和应对处理一些复杂事务中提升实践能力。

  曾遭遇村民不理解的何澄在日记中写道:多跨农民的门槛,农民把你记在心坎;多帮农民办事,农民把你牢记。她还悄悄立下了誓言:“立志为民当‘村官’,民不富裕誓不休。”

  “三种方式”促进成长

  通川区罗江镇洞巴村是全市有名的蔬菜种植村,近年来,受种植规模、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因素的制约,菜农收入逐年下降,一些村民甚至放弃蔬菜种植而外出务工。面对村域经济的发展困境,2008年选聘到该村的大学生“村官”简麒镇,经常走村入户考察实情,通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的建议。

  说干就干。面对技术制约,简麒镇先后5次自费到省农科院学习;面对资金困境,他多方奔走积极争取项目;面对农民疑虑,他挨家挨户做工作,组建了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协会,吸纳种植大户35户参加协会带头发展。协会采取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1200余亩,所产蔬菜与城区各大超市对接直销,实现年销售额达36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00余元。2009年,简麒镇被表彰为达州市“十佳大学生村干部”。

  达县江阳乡新学村的大学生 “村官”高兰瞄准水果市场前景,于2009年在本村独自承包了20余亩土地,兴建了达县江阳乡果树引种及优质高产示范园,并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业200余亩。“果园让我有了 ‘第二职业’,服务基层的诺言也有了新的实践平台。”高兰逢人便说。

  近年来,达州市通过实行专题培训、多岗锻炼、相互交流“三种方式”助成长,建立工作例会、结对帮带、动态考核“三条制度”严管理,采取定岗定责、营造环境、搭建平台“三项举措”破难题,建立起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

  定向公选解决出路

  达州市时刻关注大学生“村官”政策走向,高度重视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

  ——2008年,通川区在全市率先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名优秀大学生 “村官”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今年7月,达州市首次打破身份、地域、体制、资历四大限制,专门拿出8个职位定向向大学生“村官”公选副科级干部,使无编制无级别的“村官”直接成为行政副科级领导干部的“乡官”。

  有为就有位。王幽是2007年的大学生“村官”。两年多来,他把“村官”作为历练人生的一个难得的舞台,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

  “选聘大学生村干部这项政策不仅给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搭建了在农村大熔炉里锻炼成长、零距离向群众学习和服务的平台,而且组织上还非常重视和关心我们的出路,我会为自己有大学生‘村官’这个经历一辈子感到荣幸和自豪。”王幽由衷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