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
摘要:
截至2010年5月,全国各地已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我国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时间不长,规模巨大,内容复杂,发展迅速,该政策面临紧迫的构建与完善任务。本文以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评估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从公共政策评估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进行研究,评估该政策取得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作为该政策可持续推进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利益相关者 政策评估
一、引言
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从大学生中公开招聘"村官"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截至2010年5月,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
按照浙江省委的部署,自2006年起,舟山市全面开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到2008年全市已经实现每个社区(村)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截至2011年9月,舟山市共有在岗大学生村官433人,已经离岗214人。
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了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性便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随着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有关人物、事迹、制度、规定、新闻、调查报告、理论研究、书籍、影视作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类传媒系统中。此外,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正在引起国际方面的关注。2008年日本、韩国部分媒体曾报道,2009年美国《华盛顿邮报》刊载关于"中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对大学生担任村官这一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予以极大关注。大学生村官正在成为新时代越来越熟悉的新名词、新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对这一新生载体的反思,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争论也一直未停止过。
我国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时间不长,经验积累有限,由于整个工程规模巨大,建设内容复杂,发展迅速,该计划正面临着紧迫的构建与完善任务。为此,本文以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评估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从公共政策评估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进行研究,评估该政策取得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作为该政策可持续推进的改进建议。
二、数据来源
根据前期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此次调查,编写了在岗大学生村官、离岗大学生村官、社区(村)干部、社会关心人士、村民,以及市、县(区)相关管理部门、乡镇干部等(管理者)6种问卷。除村民问卷采用上门走访调查方式以外,其余5种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文调查选点舟山市辖下的4个县(区)和43个乡镇(街道),基本覆盖有大学生村官的各个社区(村),可以说,样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调查对象地域分布具体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作者实地调查数据计算所得。
三、调查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基层播种,政策得到各方认可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之初,连有些主管部门也认为"大学生村官"根本就产生不了什么效益,对新农村建设起不了什么作用。同时担心原有村官面对突然"下派"的这么一位端着"铁饭碗"的学生"干部"会有抵触情绪。通过6年一以贯之的选聘,这一政策已经逐步在基层生根。受访村民对于大学生当村官的优点认识首先集中在"年轻精力充沛,有活力"和"头脑灵活,思维活跃",继而对他们表现出的"信息渠道多"、"专业技术知识丰富"、"政策理解到位"、"法律知识丰富"、"有解决农村问题的热情"等特点予以了认可。对于"政府派遣大学生到村里工作"这件事,受访村民63.57%认可"为农村引进人才,加快农村发展"、55.04%认可"给大学生一个到基层锻炼、发挥能力的机会"。
图1 社区(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解统计
在社区(村)干部的问卷中,我们也惊喜的发现,社区(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明显持"欢迎"态度,同时他们认为乡镇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欢迎"态度也很明显;各级管理者的83.50%,明确表示赞同继续聘用合同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说明大多数的政策相关人员是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非常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与推广工作。
反观大学生村官的自我形象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历练,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先进的理念和聪明才智可以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在基层工作"是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考验,大有可为"。
图2 大学生村官自我作用评价统计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基层发芽,融合有待各方付出
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参与活动策划、课题调研、信息采编、文化宣传、电子档案、社区服务等工作,带动了基层社会事务的全面发展,
促进了社区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他们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深入企业,了解社情民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将新的知识、观念、活力、热情和工作方法带到社区,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社区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同时,他们到社区工作后,充分发挥自身文字功底扎实、现代化办公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优势,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推进自动化办公、电脑化管理等,促进了社区办公现代化,使社区工作跟上了时代步伐,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对个人自身提高较多,尤其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方面比较明显。
基于大学生村官的努力工作形象和积极建言献策得到采纳,多数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来了之后;村里有了变化;社区(村)干部也普遍认可大学生村官对于当地发挥的作用较大,对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满意率达到了90.70%。
然而,这种相互的认可其实是比较脆弱的,隐藏其后的是相互融合上的消极现象。因为大学生村官具有较高学历和充沛的工作精力,在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方面有较大优势,这些条件成为了社区(村)干部和村民的认可基础;渔农村基层本身的复杂性工作特点和群众工作能力的历练则成为了大学生村官认可的来源。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村官在任职的社区里居住的人数不多,73%的大学生村官不在所任职的社区(村)里居住。每月主动与本社区村民交流也比较少,即使当村民要求帮助解决一些小事时,"只处理在我职能范围内的事"和"视情况而定"的仍大有人在。受访的村民中在"过去一年和大学生村官接触次数"5次及以上的仅31.78%,2次以下的占了53.5%。
更深层次的相互认可必须基于大学生村官主动积极的融入村民、融入农村、融入新农村建设事业之中;也有赖于基层干部群众摒弃大学生村官是来"镀金"的成见,宽容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并主动地帮助他们增进对农村尤其是所在村的了解,教会他们善于与村民沟通、开展群众工作。统计表明,大学生村官在报名参加基层工作时,大部分还是想"在建设新农村中实现自身价值,得到锻炼,获得社会经验"的,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这是一个就业途径"的相比反而比例较少。
图3 社区(村)干部、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认可度比较图
在管理者角度,造成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中"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位列第一,被排在"区(县)、乡(镇)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和教育引导情况"和"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对政策的认识程度"前面;同时,他们认为较好发挥作用大学生村官的共同特点也非常明显。
图4 管理者认为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共同特点
- 冲破思维牢笼在大学生村官路上“破茧而出” (2012-08-08)
- 萧山区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到民主村创业园参观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