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浅谈“大学生村干部计划”

来源:天涯 作者:水中失忆…
  近几年来,为了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全国许多省市都尝试着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一批批青年学子纷纷走向农村基层,希望用知识、青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效果如何?大学生在当地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如何?……种种问题值得关注。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南大学联合组成的“大学生村干部计划”调查组在河南汝州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他们亲眼目睹了农村发展的现状,亲身感受到在农村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任重而道远。

  关于农村和农民

  在下乡的过程中,调查组成员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村里的街道很多是土路,一旦下雨就变得泥泞;在村子路两边,垃圾和脏水随意的堆放和流淌;破旧的房屋旁守着天天靠种地、养殖为生的农民。“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情一直是沉重的。”中国农业大学的队员王昌龙说,农村的信息依旧十分闭塞。城市里的变化是几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而农村十年,二十年都几乎没有变化。看着村里光着屁股的小男孩,拿着一、两毛钱在几乎空荡荡的小铺里买到不知名的零食,感觉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太大了,市民和村民观念的差异太大了。他感慨道: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这代大学生尤其是农业大学的大学生,身上的担子很重。

  “农民真的很苦,农村真的很穷。我来自农村,我可以体会这一点。”河南大学的队员房华凤提到,很多农民都希望致富。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勇气自己想办法致富。他们都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靠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路。而且这种思想一时也无法改变。

  2003年,温家宝在农大座谈时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小康;中国农民富裕之时,中国农村发达之时,就是我们整个国家强盛的时候。”经过这次调查,调查组的队员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涵义。

  关于大学生村干部

  

  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投入。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农村需要人才。

  

  通过8天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相对改善了农村村级干部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而且很多大学生村干部都很有想法,积极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积极引进项目、引进资金、为农民做农业培训等等,他们为农村带来了新的信息,提供了较多的信息渠道。同时大学生村干部的一些先进思想也在慢慢影响着原来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

  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村干部在现实工作中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大学生村干部年纪轻,缺乏工作经验,对于农村的很多情况了解不够到位,缺乏民意基础等。而且一些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考核制度还不够全面,有待改善。

  “一个良好政策的最终实施需要一个有序的传导机制,这个传导机制的中间传导体就是实施这些政策的基层官员。”河南大学的队员李光全说,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在基层,直面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并且亲自参与经济发展政策的“本土化”施行。基层是政策由理论转向实践的关键所在。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村干部本身的状况有很大关系。而大学生村干部由于年纪轻,缺乏工作经验等现实因素,使得一些政策不能尽可能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他还说,汝州市2003年10月才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到现在为止还不到2年,大学生村干部还需要一定的磨合期与适应期。

  中国农业大学队员云进提出,对于大学生村干部的淘汰机制还不全面,考核的很多情况取决于抽查时在岗与不在岗。但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不能使考核达到全面。她还提到,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工作的时间不长,还缺乏工作经验,他们需要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从整体来看,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不仅仅是出去考察、学习,而且可以把一个乡或者一个市的大学生村干部聚到一起,互相交流经验,共同商讨改进方案。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些政策支持。从个人来看,大学生村干部本身应该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把当村干部看作一种事业,而不只是充当打工者的角色。“如果三年之后任期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摆在眼前,这些大学生村干部该何去何从?他们会不会继续留下来?人才会不会再一次流失?怎样做才能留住有用的人才?……这些都是值得政府还有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村干部计划”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推行和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近些年来,许多高校毕业生因高校的扩招而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广大基层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需要大批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建功立业。“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提出是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但是,一个政策的落实还需要更多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在对大学生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中,调查组发现,大学生村干部的年龄普遍在35岁以下,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被选拔,一是转岗,这部分多数是教师,少数属于机关干部;另一种途径是下岗再就业。学历上,绝大多数为九十年代毕业的大专生。知识结构上,有种植、养殖、园林、农学等专业知识的少。

  “这个计划还欠缺对‘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思考。”中国农业大学队员齐卿卿说,“某些地方保证一个村一个大学生村干部,这确实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大学生村干部都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他提到,多数农民以种地或养殖为主要收入,他们渴求知识、渴求技术,更多地希望村干部能为他们带来农业的信息与技术。但是多数大学生村干部对农学、种植等相关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对于他们在农村开展工作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大学生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应该达到一定要求,不仅要有学识,而且要有与其他村干部、村民和谐沟通的能力。政府可以考虑设立奖惩制度在一定时期内考察工作能力,把不适合当村干部的大学生辞去,进行资源整合。他同时建议,“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推行的过程中,各级组织部门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考虑数量,更应该认真考虑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农村所需要的。本科生还是一个很大的人才资源,而目前到基层工作的多为大专生。各级组织部门也应该适当考虑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招揽更多的本科生投入到农村的基层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