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村官”要走好三步路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蓝盾 潘德…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温州市从2007年开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目前这批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共有2518人。这些大都是80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能适应农村和社区生活吗?他们的现状究竟如何?近日,记者来到农村,近距离接触了其中几位大学生“村官”。

  村里来了“科技官”

  “叶春慧是个好姑娘!”在平阳县山门镇屿边村,提起大学生“村官”叶春慧,村民们大都这样评价。

  2007年12月3日,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叶春慧,成为平阳县首批150名大学生“村官”一员,走马上任该县山门镇屿边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刚开始,村民对这个外来的大学生,常常投去不信任的目光。但叶春慧没有退缩,她首先主动与村民交朋友,很快就掌握了村情民意。现在,提起村里的大棚番茄,她随口就能说出不同时期的小番茄的价格。

  屿边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村。叶春慧觉得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要靠科技引导。于是,她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经常组织村民观看一些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电教片,向村民宣传各种科技文化知识。2008年初,有村民向叶春慧反映,据说有一种农药可以促进甘蔗增高,但药名等情况都一无所知。叶春慧就利用网络搜索,终于找到了这种农药的资料和使用方法,并送到村民手里。去年底,该村大棚蔬菜种植户陈柳乾想利用大棚种植草莓,但由于不清楚种植技术,犹豫着不敢尝试。叶春慧就上网找了一些草莓种植的资料,还送给他有关种植草莓技术的光盘。今年,陈柳乾的大棚草莓喜获丰收,两个月收入近5000元。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村民缺少文化知识,整体素质不高,村里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软件设施形成了较大反差。叶春慧来到屿边村后,村里的远教播放室开始出现了党员干部定期学习的身影,图书室和棋牌室也变得热闹起来,村里的妇女在这个女大学生的带领下跳起了健身操。对于村里的在建工程,叶春慧紧跟进度,用相机记录下点点滴滴;对于村务党务,她按照章程召开会议并做好记录;对于村里的各类合同和规章制度,她全部实行了电子化管理。

  “春慧的到来正是时候。”一些村干部说,两年来村民的文化娱乐项目多了,村容村貌发生了改变,这些都离不开这位年轻的女大学生“村官”的努力。由于叶春慧工作踏实、表现出色,得到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充分信任,在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她以85%的得票率当选村委会副主任。

  村里来了“文化官”

  和叶春慧不同的是,在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担任“村官”的夏晓明则致力于文化建设。2006年,毕业于温州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夏晓明,经考试选聘为该村村支书助理。

  这几年,宁村的经济发展较快,村民开始盼望村里的文化事业也有所进步。夏晓明了解到村里有一座汤和庙,纪念的是明朝开国元勋、抗倭大将汤和。从14世纪到17世纪,在日本国内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沦为海盗,成为我国沿海人民的一大祸害。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抗倭高潮掀起于明朝中叶,而其序幕是明初的汤和。汤和曾组织东南沿海军民坚决抗击倭寇入侵,取得了卓越功绩。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汤和,在宁村修建了汤和庙。

  夏晓明认为村里应该修一座汤和文化展示馆,将展示汤和的功绩和宁村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为纪念汤和,该村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会开展一些活动,其中最有亮点的是“拼字龙灯”,将龙灯拼成几个字,如“天下太平”之类,以表达村民的美好愿望。但这些龙灯在活动结束后往往得不到妥善管理,不能很好地宣传宁村的传统文化。所以,夏晓明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

  据悉,宁村村民大都是当年汤和部队士兵的后裔,所以村里的姓氏很杂,3000来人竟有100多个姓。夏晓明觉得,不同姓氏的村民和谐相处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他与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等商量后,在村里建起了一条“百姓街”,街两旁的大石头上镌刻全村村民的姓氏,向外界展示宁村形象。按照夏晓明的设想,宁村应该建成一个文化大村,“宁村是个工业村,如今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通过抓文化建设可以让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村里来了“文书官”

  章湘慧是村民眼里的“文书官”,她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在是龙湾区沙城镇七甲村的村支书助理,负责村里的文书、远程教育等日常事务。由于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时要写个协议之类的东西往往难以找到人,章湘慧的出现,成了他们的“好帮手”。

  2008年12月,该村有对邻居想拆房重建后共用一面墙,由于两家不能同时开建,需要村里出具一份调解协议书,要求先建的那家把房顶的空间留出来,以防占用另一家的空间。两户人家在写调解协议书的时候,用方言提到了“房顶”的问题,章湘慧不知道该用普通话里的什么词去记录,两户人家也不知道。她赶紧打电话问妈妈,问清楚了这个词的意思后,还是觉得这个词很难“翻译”成普通话,最后与两家协调,根据意思用“房顶”两字替代,两户人家均表示同意。

  “方言其实是一门学问,我还需要好好学习。”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毕竟年纪还轻,23岁的章湘慧说,想要做好村里的工作,首先要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务。每次,村民请她写材料,她写好后都要用方言一遍遍读给他们听,然后按照村民的要求进行修改,直到村民满意为止。虽然当“村官”做的都是一些比较琐碎的工作,但章湘慧认为,只有把琐碎工作做好了,最后才能得到村民的认可。

  村里来了“财务官”

  在文成县巨屿镇方前村,23岁的大学生“村官”潘李云是村民信任的“内当家”。

  潘李云2007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方前村是她的老家,村里有1370多人,其中500多人在外经商、务工。近年来,村里开展的自来水改造、排污工程建设、路灯安装等建设工程,其资金大都来自在外村民的捐资。为了让捐资者的每一分钱都做到有据可查,她与村干部商量后,决定设置一个网站,将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全部上网公开。

  该方案得到镇领导的支持后,她马上请专业公司设计网页,然后定期输入结算完毕的账目明细。由于白天工作比较忙,她就利用晚上和业余时间,将账目清单逐项录入。刚开始操作时,潘李云发现许多发票上填写的事由过于简单,经手人也只写了一个,担心公布后村民会产生疑问。于是,她先了解每张发票的大致情况,再与村里的理财小组一起审核,然后上网公布,使村民对账目情况做到一目了然。

  网站建好后,在外经商的村民每次登录时都感到很亲切,他们不仅对自己捐献资金的使用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能随时了解家乡的变化面貌。

  “村官”要走好三步路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农村人口布局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年纪轻、有知识的劳动力大量外出,村干部难选的现象相当普遍。当前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和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我市从2007年开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目前这批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共有2518人。

  平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光华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情况较为关注,他说,这几年,中央、省、市纷纷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这是当前干部工作的新导向。从2009年开始,全省县乡两级机关公务员主要从到村(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报考省、市级机关公务员时实行加分。目前市、县两级事业单位招聘时,对大学生“村官”也有一定的倾斜政策。

  “大学生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是个比较普遍的现实问题。”陈光华认为,大学生在农村要发挥好作用,关键要走好三步路:一是做自己熟悉而村干部不熟悉的事情,比如发挥懂得电脑、网络等新知识、新技术的优势,将其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使自己所学知识有用武之地;二是做自己不熟悉而村干部熟悉的事情,比如向村干部学习如何化解矛盾纠纷等;三是做大家都感到不熟悉的事情,比如带领群众致富、提高村干部创业能力等,这些都是农村中的老大难问题,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出成绩,大学生“村官”应该说是大有作为了。记者 蓝盾 实习生 潘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