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当村官你更看重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缪志聪 丁姗
作为在全国率先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江苏省,其每年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报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苏南、苏北两个地区大学生村官报名时常出现“南热北冷”。那么,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现状究竟有何差异?他们的未来又将怎么发展?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师生们对此进行了调研。 

  工作环境和内容不同 

  今年读大四的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谈伟利用暑期参与调研,和团队一起调研了260多名江苏省的大学生村官,从大量的问卷、访谈记录和影音资料中,学生们梳理出调研成果。这也是苏州大学师生连续第五年调研大学生村官工作。 

  今年的村官调研,团队前往苏南的无锡市锡山区,以及苏北的连云港市灌南县、宿迁市泗阳县,把苏南、苏北大学生村官的比较作为一项重点。调研发现,苏南与苏北的地区发展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苏南的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更像是“行政助理”,一位苏南的大学生村官说,“现在苏南农村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繁重,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地以文书、文秘类辅助性工作为主”。而苏北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落后,创业仍是大学生村官的“主业”,还要扮演“技术多面手”的角色。对此,调研团队的解释是,苏南的农村村级经济基础较好,他们的工作重点不在自主创业和促进经济发展,而更多的是协助处理各种社会事务,而在苏北农村,大学生属于优质资源,农村各项建设相对落后,因而像创业致富、计算机操作、账目处理公开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就自然落到视野更开阔、科学文化素质更高的大学生村官身上。 

  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是,虽然苏南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明显优于苏北的同行,但是苏北大学生村官的“成就感”却不低。调研发现,58.5%的苏北大学生村官对于自己当前的工作定位表示满意,而这个数据在苏南是47%。在苏北,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县市村官创业参与率甚至达到了100%。 

  无锡市锡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建东表示,无论南北,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组织的一员,就是办百家事,解百家困的,需要直接面对群众处理具体问题,要比一般机关专业管理工作烦琐,这是由大学生村官作为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科技推广员、文化指导员等多种复合角色性质所决定的,需要各级组织加强培训和引导。

    苏南村官“本土率”高 

  在对苏南无锡市锡山区大学生村官的调研中发现,当地招募的大学生村官,“本土率”非常高。以锡北镇为例,接受问卷调查的51名大学生村官,全部都是无锡本市人,其中来自本县的更是高达86.3%。在工作安排中也遵循“就近原则”,各镇尽量将招募的大学生村官安排到自己村或者邻近村工作。谈到这样安排的原因,徐建东认为:“这是为了尽可能缩短大学生村官与当地环境的磨合期,让他们更快融入到自己的岗位中去。注重本土化选派可以避免语言不通、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贴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数据表明,这样的举动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96.1%的锡北镇大学生村官主要食宿在家中,因而他们较少发生生活环境不适应等问题,并且有着较好的交际圈。 

  与此对比,苏北泗阳县和灌南县的大学生村官中,29.7%来自其他市县。调研中得知,当地政府会依据本镇的财力对大学生村官的食宿提供补贴,集体居住也是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为了减少大学生村官的孤独感,镇里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和培训。在泗阳县和灌南县,64.6%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居住在乡镇集体宿舍,46.2%认为目前的食宿环境一般,34.5%认为自己在当地朋友不多。 

  苏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马德峰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链,当前要抓好选聘“入口关”的建设工作,真正将志愿服务基层农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吸收进来,注重大学生村官的到村适应度和工作胜任力的预判,而不是简单地以本地人、外乡人为区分依据。 

    对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加大扶持力度 

  “大学生村官确实在基层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给基层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在采访中,无锡市鹅湖镇鹅湖村姚书记告诉调研团成员。正是认识到大学生村官对于基层工作的重要作用,无锡市在一村一名省聘大学生村官的基础上,还特意增加了“村聘”大学生村官,即以村级财政全额支付工资、另行聘选的大学生村官。 

  然而在访谈中,面对自己的学弟学妹,大学生村官们也普遍流露出对“政策进一步落实”的期待。有的提出,“我们表面看上去像是公务员,却没有公务员的行政编制,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在5年的调研中,当被问及“您认为政府最需要尽快落实的政策是什么”时,无论苏南苏北,选择“健全大学生村官各项保障制度,提高生活及工作待遇”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 

  马德峰认为,国家需要给予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身份上。目前,国家还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留守基层、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