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建立大学生“村官”任职长效机制成为必然选择。赤峰市属于欠发达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赤峰市选聘大学生“村官”任职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赤峰市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的实践探索
赤峰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级市,农村牧区不仅经济发展明显落后,而且人才资源严重短缺,两者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派遣大学生村官到村嘎查工作,无疑对改善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推进赤峰市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早在中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长效机制意见》)未出台之前,赤峰市各旗县区就根据中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和本地实际进行尝试性探索。这一时期的探索主要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从制度建设入手:宁城县根据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和乡村实际需要,从“引、育、用、管”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引进融入机制,让大学生村官“进得来”;建立教育培养机制,让大学生村官“长得快”;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让大学生村官“用得上”;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让大学生村官“干得好”。 翁旗建立了“ 3+ 1”帮带制度、三级管理制度和全面考核制度,宽严相济打造“永久牌”大学生“村官”。 松山区通过下好指“路子”、 保“袋子”、 暖“窝子”、 下“单子”和搭“台子”“五子棋”强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林西县通过“合理置岗,搭健价值实现通道;强化培养,搭建能力提升通道;加强组织,搭建规范管理通道;目标考核,搭建激励成才通道;人文关怀,搭建人本成长通道”立体打造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通道。喀喇沁旗五项机制打造“大学生村官”成长通道:以老促新,进行帮带扶持;以学促用,突出培养锻炼;以管促干,加强日常管理;以感促进,注重关怀爱护;以考促评,严格绩效考核。元宝山区通过启动“关爱保障机制、三级带培机制和专题培训机制”为大学生“村官”“导航、加油”。阿旗以“双向选择定岗位;依岗承诺定职责;两重评价定优劣” 三方面内容作为契约的要件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契约化管理。敖汉旗采取“六个三”措施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即:三级管理明责、三人联培引路、三项工作加压、三类培训提质、三个待遇安心、三方考核严管。
中央《长效机制意见》出台后,一些地区又对本地出台的大学生“村官”具体管理办法进行完善。一是在培养目标上,不再简单地把选派大学生村官归结为暂缓大学生就业,而是强调“以大学生为本”,让这些深入基层的大学生尽可能地熟悉农村、熟悉农民、熟悉农业,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基层的热爱,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做出贡献。要求这些大学生“村官”学会“先为民、后为官”。二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尽快地适应农村的工作,创造其作为的空间。针对很多大学生到农村“无事可做”,或村干部“不给事做”的现象,宁城县要求大学生“村官”摆正自身位置,全面掌握村情民意,“脚踏实地办好1-2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克旗针对近年来由于嘎查村级档案建设不够健全,开会不做会议记录,各类资料不存档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出现问题后无据可查的现象,在全旗开展的嘎查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中,让大学生“村官”们承担了会议记录、材料整理和汇报总结等工作,同时配合嘎查村“两委”班子完善“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民主议事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为嘎查班子依法行政、民主理财、议事决策等工作提供依据。红山区让大学生“村官”具体负责村民信息录入和贷款凭证的填写、国家经济普查、农村合作医疗注册、资料的采集和整理等具体工作。敖汉旗要求大学生“村官”在任村主任或村书记助理职务的同时,还要担任村代办员和村居民小组副组长,直接参与信访、计生、征地、民事调节和远程教育等农村复杂工作;参与两委班子决策、惠农政策落实、村级组织建设等村务管理工作;要求大学生村官根据自身工作职责,每年撰写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调研报告。
由于政策落实到位,严格按照制度和程序办事,大学生“村官”到岗后,都能发挥特长,努力开展工作,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巴林左旗林东镇土龙岗村村主任助理王阿林上任后,利用同学关系帮助村里弯梁厂开拓市场,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利用所学知识,为本村蔬菜种植户引进抗病、耐寒、高产和易于运输的硬果型西红柿品种,并亲自在育苗场育种,为当地菜篮子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6月份全市远程教育网正式开通,王阿林承担该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各种课件制作、光盘刻录等实用技术,摸索创建了远程教育“三点工作法”,把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搬上教育节目,引导党员运用信息和技术致富,让村民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克旗达日罕乌拉苏木达根诺日嘎查大学生“村官”宝山到任后,根据嘎查毗邻达里诺尔湖的有利位置,向“两委”班子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并同嘎查班子一起研究制定了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以蒙古族风情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发展路子。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该嘎查的主导产业。2008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预计2009年可达到5500元。达来诺日镇哈达英格嘎查大学生“村官”萨如拉在第七届嘎查村委会换届中,积极协助调查组成功化解复杂的牧民矛盾,成为国家法律和群众正当权益的忠实维护者。松山区三座店村村主任助理张建敏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成功为村民调节纠纷20多起,为维护当地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红山区桥北六大份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王映雪积极组织每年一度的村民文化节,进门入户进行村民信息录入和贷款凭证的填写、国家经济普查、农村合作医疗注册、资料的采集和整理等具体工作,成为百姓的贴心人。敖汉旗的5名大学生“村官”自2008年9月上岗以来,发挥自身优势,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赤峰市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影响了工作质量。一些领导,特别是一些从事大学生“村官”培养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只是政府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并不是真正的让基层干部“大换血”,部分人还认为这项计划和上个世纪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差不多,这阵风刮过就过去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要“回城”的,因而对这项工作热情不高,甚至当成负担,在开展工作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工作安排下去缺少检查甚至检查走过场;对上级交给的培养任务不积极认真落实。个别村干部缺乏战略眼光,看到到学生“村官”暂时不能发挥作用,就认为这项工作没意义。有的村干部怕村里的“机密”泄露,不让大学生“村官”接触实质性工作,只是让他们打杂儿。更有甚者,听说大学生“村官”在聘任期满后可以竞聘村干部,于是就把他们当成“潜在对手”,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处处加以防范,设置障碍,甚至是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起码的人格尊重。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正常成长,也影响了《长效机制意见》的具体落实。
(二)学非所用,有些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不能充分发挥。在发达地区,村办企事业较多,需要各方面专业人才,大学生“村官”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应的用武之地,但赤峰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多数村(嘎查)没有村属企事业单位,有些专业,如管理专业、师范类专业、海洋渔业、机械制造专业等在这里就成了“屠龙术”,无法发挥作用。
(三)对大学生“村官”培训教育力度不够。目前,赤峰市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2008年赤峰市委党校培训的已聘大学生“村官”为例:137人中,只有9人毕业于内大等重点院校,其他人都毕业于非重点院校和高职高专,非重点比例达 93.4 %(其中专科生44人,占总人数的32.1%)。我们知道,非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入学时就是经过层层选拔后的,入学成绩并不理想,入学后也存在师资、教学条件等的制约,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也是大学毕业生,但基本素质在同龄人中并不突出,更何况他们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更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因此,对他们来讲,仅仅上岗培训是不够的。同时,现在各地采取的“带培”措施基本上也是带培人经验传授,缺乏系统性、深刻性,而我们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系统的培训规划,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甚至将来工作的开展。
(四)分布不合理。赤峰市许多偏远地区因无法提供食宿条件和冬季取暖条件,无法承接大学生“村官”,因而各旗县区只能往条件相对较好的县镇近郊派,而恰恰是偏远落后地区更需要人才支持,但考虑到承接能力和安全因素,却无法满足这些地区的需要。
(五)激励约束机制不强。目前,各地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基本上还是“任用”考核——合格则用,不合格解聘,没有与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利益挂钩,工作业绩不论好坏,工资、补助和各项福利待遇不受影响,不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六)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些政策与现有法规存在矛盾。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级领导必须在所在村民范围内提名选举产生,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若要正式成为“村官”,则首先需要取得“村民”身份。这与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户籍管理方式相矛盾。
三、影响赤峰市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的客观因素
(一)地广人稀,环境恶劣,吸引能力差。赤峰市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人口455.2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约50人,北部牧区人口更少,阿鲁科尔沁旗平均每平方公里约20人,最少的克什克腾旗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2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使得村镇分布松散,特别是村民小组(独贵隆)分布更是松散,有的村民小组(独贵隆)距离村委会(嘎查)竟有百里之遥。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2%,丘陵约占24%,沙漠约占23.3%,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有的村民小组(独贵隆)与村委会(嘎查)直线距离虽然很近,但村委会(嘎查)干部到村民小组(独贵隆)办事,当天不能往返。另外,赤峰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多风,绝对气温最低可达零下27摄氏度。这样恶劣的条件使得赤峰市对大学生人才的吸引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一些发达地区出来的或者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有吸引力。
(二)经济欠发达,承接能力差。赤峰市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经济普遍欠发达。目前,赤峰市农村牧区的村(嘎查)每年平均转移支付只有4万元左右,只能用于人员工资和相应的社会公益活动支出,有的连人员工资都难保证。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村(嘎查)债务较多,有的村(嘎查)连村部都没有,办公桌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品。经济的困难,使得这些村(嘎查)很难保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吃、住、行、冬季取暖等必要的生活条件,承接能力较差。
(三)民族多样,观念落后,包容能力差。全市共有30个民族,45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20万人。民族杂居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城镇,农牧区则相对集中。由于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民族信仰、民族性格各不相同,导致民族心理各不相同,再加上家族势力的影响,对本民族本地区的人员较容易认同,对其他民族和外地人容易产生本能的心理排斥。另外,我国北方农村牧区受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影响,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不利于接受新事物,而大学生“村官”刚从学校走向社会或刚从城市走进农村,行事做派、生活习惯可能让当地农牧民看不顺眼,再加上大学生“村官”刚上岗,短期内很难有所作为。所有这些很容易导致当地人对大学生“村官”,尤其是外地来的或其他民族的大学生“村官”产生心理排斥。
以上特点,决定了赤峰市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南方发达地区有明显的不同。按照中组部作出的10万大学生进村下基层做“村官”的总体部署,从2008年开始,在五年内,自治区每年都要选聘36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赤峰市每年也将接受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村官”的安置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对《长效机制意见》加以完善,构建出符合赤峰市实际的选聘大学生“村官”任职工作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赤峰市的大学生“村官”选聘任务。
四、构建赤峰市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七点建议
(一)完善宣传机制。加大对选拔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事业,支持这一事业。重点要针对两类人,一类是从事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和培养管理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农牧民。要把这一工作上升到关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乎党的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培养的高度,引起重视,形成合力。
(二)完善选人机制。为了避免大学生“村官”学非所用,在遴选人员时,要首先征求用人地区的意见。如宁城县是农业大县,主要需要的是能为当地种植业、养殖业提供服务的专门人才;北部旗县如克旗、阿旗是牧业大旗,需要的是能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这样选人方与用人方相互通气,有目标选人,就能避免“需要的派不来,派来的用不上”的尴尬,避免人才浪费。
(三)完善用人机制。一要尽量用当地人,少数民族聚集区要尽量使用本民族人。二要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村官”有事干、有作为。要根据他们不同专业和知识背景特点,安排其适合的岗位,从小事、实事做起,明确其职责和目标要求,并定期对其加以考察考核。
(四)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可以尝试市县(旗、区)两级党委组织部门与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旗县党校以及农校、农牧业研究院、林研所等院校(所)合作,实行“双导师制”,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所需“村官”的培养方法和实践,积累经验。党校、行政学院可以尝试开办“村官专业”等短期教学班,为地方党委政府委托培训大学生“村官”。
同时,也可尝试不同地方,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换岗轮值”,还可以让大学生“村官”“向上去”、“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加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验交流。
(五)完善考核机制。一是对培养者的考核。要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奖惩分明。特别是要加大对乡镇、村带培干部的考核。二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参照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科学考核体系,可以尝试村民参与评价;实行“绩效工资制”,使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六)完善法理机制。对有意参加村干部竞选的大学生“村官”,要理顺大学生“村官”的户籍管理与有关规定的矛盾。要充分利用《长效机制意见》 “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仍然纳入大学生‘村官’名额,可以继续享受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的政策规定,让大学生“村官”将户口迁回本村“挂户”,但不享受村民的其他待遇,解除任职后再将户口迁往新的单位或人才管理中心。
(七)完善关怀机制。由于受到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的制约,农村网络通讯等还不够发达,“村官”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外面的讯息,并且和外界的沟通交流受到限制;又由于他们处在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接触的人群在年龄、观念、视野和思维方式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很难结识到新朋友,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他们情感的空白,生活的孤独。另外农村娱乐活动的缺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感到单调。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主管部门在工作中,要尽力拓宽他们的信息渠道,尤其是网络设施的改善,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另外还要注意“村官”们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辅导,让他们能更好地、轻松地、快乐地在农村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大学生“村官”离岗后,要加大对他们创业扶持力度,特别是创业技能培训和资金支持。政府农牧业科技部门要注重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可以借鉴外地的一些做法,例如一些地方为大学生“村官”建立了“创业基金”,又如江苏省科技厅、农林厅专门为到村任职大学生提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与有关市携手共建“源头工程”,聘请科技导师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作者单位:赤峰市委党校李向林、李占军、王云峰;克旗委组织部、宁城县委组织部)
- 内蒙古敖汉旗让大学生村官都有用武之地 (2010-03-15)
- 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内蒙古科右前旗培养大学生村官 (2009-06-16)
-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建立“村官”待遇激励保障机制 (2009-02-11)
- 关于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的意见 (2009-02-11)
- 内蒙古替大学生村官还助学贷款本金和利息 (20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