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选聘空前火爆 警惕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作者:王超
    目前,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正在全国进行。因为就业的压力,今年报名的学生显得格外多。“村官”岗位的热度直追公务员已不是无稽之谈。

  北京市有关部门于近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计划公开招聘1600名京郊农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共有19463名符合条件的应聘毕业生报名,录取比例达到12∶1,大大超过往年的6∶1,已经接近北京公务员15:1的选聘比。而山西省的选聘比创下20:1的新纪录。

  “如今在大城市找工作的难度不可想象,房子也越来越拥挤。农村却正在积极发展中,国家对农村也越来越重视,去当村官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北京市一所重点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苏对“村官”充满信心。

  但是,这些报考的大学生真的做好了准备了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当村官”的学生把目光紧紧地盯在了优惠政策上,他们只是把“当村官”当作了工作的跳板。对于下乡究竟干什么,需要什么能力,他们则一无所知。

  毕业于一所全国知名农业大学的小黄就是其中之一。“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学生当村官的文件,规定了待遇和出路,与其在城市失业,不如暂时去农村,还有机会获得一笔资本。”小黄说。

  有关政策显示,大学生成为“村官”,可以由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在农村服务两至三年后,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务员招录、升学等方面,都可享受优惠政策;自主创业的,还可获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优惠待遇。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定要预防大学生把‘村官’当翘板。大学生村官是个工程,选拔时要进行培训考察,怀着功利目的去农村的人,最易水土不服,跟中央政策的出发点就完全相悖了。”湖南省委党校冷福榜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其实,做好村官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河北省某县做村官的大学生小峰说。小峰是2008年到村子去的。最初的工作是给每个会议做记录、给大院打扫卫生、收发资料等等最为简单的工作。“当时,我觉得自己的一腔热情被浇了一盆冷水。这些事情连初中生都能做得很好,何必要我来做呢。”

  小峰的生活环境也略显艰苦。白天农户家中串,晚上回家空荡荡。小峰住在村委会的一间房子里。下班后其他村干部各自回家,守着小峰的只有自己带来的笔记本,有苦无人诉的时候,心理总是觉得有一丝失落。

  和同班的同学比起来,小峰成为了干活最累,拿钱最少的那一个。“我睡不着的时候,就会想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不过,小峰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且通过这些小事的积累增进了对农村的了解,逐步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现在老乡们看我的眼神变了,他们也许认识到了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混饭的。逐渐我也能接触到一些村里的内务了。”如今,小峰感觉自己的汗没有白流,苦没有白吃。

  “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我的很多想法、很多知识还没有运用到实践中,要走的路还很长。”小峰说。

  被评选为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的周倍良在做客新华网时为即将上任的村官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首先,就是要胸怀理想和脚踏实地相结合。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有一腔的热情和很多打算,但是到了农村还是应该有脚踏实地的作风,有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的精神,不要总是想着干大事,要立即让农村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就是到底能不能适合农村比较艰苦和单调的生活环境,应该有一个心理准备。最后就是做一个长期的规划,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专长,做些创新,服务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