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村官工程要保持冷静 谨防大学生村官变味
当前,数十万大学生把青涩的青春与火热的心押向农村,纷纷加入大学生村官选拔队伍,在黄土地上寄托玫瑰般的未来,争做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制度实行以来,不仅给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勃勃,也为农村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也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但是,一种制度的实施,不能只顾眼前的“热闹”,而要考虑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要防范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消除给社会发展和个人利益带来的后患。因此,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我们在大唱赞歌的时候,一定要冷静思考,谨防大学生村官变味。
首先,谨防名字变味。大学生村官的称谓,尽管我们在许多地方都用引号,但是,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来说,这是极为不严肃的。我国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实行自治,村委会和村小组干部由村民选举产生,村里没有“官”,因此,叫大学生村官尽管形象和有特性,但是,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特别是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叫村官容易引起他们的误解,产生心理误导。如果大学生从开始就错误地意识自己是“当官”了,这样容易引起大学生们的官本位意识,难以引导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和良好的心态与农民交流。对于社会来说,把大学生基层锻炼称作“村官”,人们就会误解,以为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只是暂时的锻炼和镀金,他们是上面派来的“官”,迟早要走的,对大学生村官没有长久的认同意识,更不把他们作为平等的村民对待。
其次,谨防变为曲线就业。当大学生当村官,不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策,也不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想当村官但又难以就业的大学生,如果把应聘大学生村官作为就业的避风港,这样于己于国家于农村都没有意义。大学生村官网有一项关于2009年到期的北京大学生“村官”去向的在线调查,1437位被调查者中,选择续签、继续留在农村工作的只占12.87%。
再次,谨防好奇冲动的轻率。到农村去做大学生村官,必须能够吃苦耐劳,还要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心底里要装有农民,思想上要准备做一个“新型农民”。因此,首先必须熟悉农村,要适应农村生活。对于广大城市生长的大学生,到农村去不一定能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更不用说适应农村的艰苦劳动。事实上,农村不是很好“玩”的地方,农村青壮年农民都去城市当农民工了,作为大学生选择去农村必须慎重考虑,谨防因为好奇冲动而轻率做出决定。大学生村官不是去“农家乐”玩儿,要有思想和体力的准备。
第四,预防大学生村官引发社会问题。大学生村官工作尽管有中组部等部门的文件指导,但是,文件是要随着时代发展经常变动的。大学生村官是一新生事物。当前,各地的做法各不相同,甚至有点乱,短期倾向相当严重。尽管中央12部委出台了《长效机制意见》,但是,各地的操作也不尽相同,难以统一。过去,我们在教师少时招聘民办教师,在乡镇缺人时招聘合同制干部,最终是“请客”容易,送客难,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遗留问题。因此,要及早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拨与退出机制,防范大学生村官引发新的机构膨胀和其他遗留问题发生。
最后,谨防大学生村官一厢情愿。对于大学生村官,国家要让大学生与村集体组织进行双向选择,而不能由国家一厢情愿地下派。如果国家下派与村里的需求不相符合,就不便于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因为这不仅违反了村民自治原则,也不利于大学生融入村庄。要实行大学生村官的准“雇员制”,对于条件好的村庄,可以由村庄自己出钱雇请,对于条件差的村庄,大学生村官待遇才由国家给予补贴。此外,可以考虑大学生村官的户籍迁移制度,让优秀的大学生成为村民,引导大学生村官增强驻村的使命感,谨防在大学生村官制度上投机取巧。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 陕西省城固县管理服务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纪实 (2009-06-16)
- 熟人社会,让选拔生碰壁 (2009-06-17)
- 陕西镇巴县召开选调生暨大学生“村官”座谈会 (2009-02-12)
- 中央组织部要求各地务必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2009-01-25)
- 陕西商州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