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变身“县官乡官”“乡官”
据《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委组织部近期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立即纠正截留借用大学生“村官”等现象,凡发现有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借用的问题,将进行责任追究和通报批评。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发挥作用。
自2008年3月,中央决定在全国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至今已经3年多时间。目前,不包括第4批在任大学生“村官”在内,其总数已高达22万人,特别是北京、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已经基本实现一村一名或一村两名大学生“村官”。
由于大学生“村官”学历高、眼界宽、有活力,他们扎根农村基层,锤炼作风,提升能力,积极作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与管理中,没有让他们真正下到农村,确实出现许多“村官”变“县官”、“乡官”等盲目“截留”的“怪现象”。
造成“截留”大学生“村官”的原因很多,一是从县纪委、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来讲,只要上级部署诸如“创先争优”等类似的活动,由于从县直部门抽不到打字或出简报的人手,于是将他们“据为己用”;二是从乡镇党委政府机关的角度来看,网络化办公等新时期下新的机关工作方式的推广,让乡镇干部特别是年龄少大一些老干部一时不能适应,造成乡镇部门普遍“缺人”,从而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年轻,工作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村官”产生了依赖;三是也有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加之农村工作、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于是,请客送礼、托亲访友、想方设法留在机关,等等。
针对大学生“村官”“被截留”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村官”如果不下到村里,是得不到村民信任的,是难以发挥作用并得到锻炼的;即使下到村里,不沉下心来干事创业,在农村的舞台上闯出一片天地,也是难以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
为确保“村官”村用,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及时清理,让截留大学生“村官”的单位赶快放手,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大学生送还给群众,尽其所能,施展才华;其次要强化考核,把考核权交给群众,确保大学生“村官”真正下到农村、真心为民服务;再次要完善机制,优化环境,搭建舞台,激励成才,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另外,还要广泛疏通出口,完善流动机制。真正做到选拔重用,让干事者有奔头;加强扶持,让创业者有舞台;拓展渠道,让流出者有归宿。
- 陕西省城固县管理服务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纪实 (2009-06-16)
- 熟人社会,让选拔生碰壁 (2009-06-17)
- 陕西镇巴县召开选调生暨大学生“村官”座谈会 (2009-02-12)
- 中央组织部要求各地务必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2009-01-25)
- 陕西商州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