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县龚滩镇罾潭村发展建议调研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佚名
敢问路在何方——

考察团重庆市酉阳县龚滩镇罾潭村之行随想及发展建议

柳翔浩 彭欧 史利平 顾凤珍 李戬 敬德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市酉阳自治县龚滩镇以“世外桃源,龚滩古镇”著称,位于酉阳西部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是由乌江连接重庆的黄金口岸,也是崇山峻岭中保存完好的一座千年古镇,拥有土家族特色的吊脚楼和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古巷,沉积着码头文化和袍哥文化的历史底蕴,是重庆第一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渝东南的旅游胜地。

未去该处之前,曾听人说,当你在阿蓬江中乘船畅游时,可见悬岩高耸,直插云天,悬岩之上,鸟语猿啼,古木森森,美景如画。却也能惊讶的发现,乌江画廊里,江水之畔亦呈现出一个个零星的村落,出行不易,村民老老小小,背着重货在崎岖而陡峭的江边泥泞小路上跋涉着,仅仅依靠一艘渡船方能来往龚滩镇,颇有与世隔绝之感。

此次考察是在李昌贵 学弟的热情邀约下,2010年12月15日上午,我们一行6人从酉阳县城坐了1个多小时的车到达龚滩镇,与已在龚滩古镇等候多时的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张晓明同志汇合,于下午3:30坐上通往罾潭村的唯一一班渡船。渡船上已有十几个村民在等候。这是一艘限载40人的机器船,由村民个人购置,船票为每人10元。一路上不时有村民上下船,船不断在沿岸的山脚下停靠。而那些上下船的村民几乎无一不是背着重物在崎岖而陡峭的山间小路上跋涉。虽说两岸风景如画,但我最大的感受还是“哀民生之多艰”。

在途中了解到,罾潭村位于阿蓬江两侧,海拔位置420米,属喀什特地貌。由于修建水电站截流,阿蓬江水位上升了30多米,位于河谷地带的罾潭村部分被淹没,包括位于集镇的村校。罾潭村下辖9个村组,农户827户,人口3111人,主要是土家族。重庆直辖以前,罾潭是一个独立乡镇,撤乡并村后,被归入龚滩镇管辖范围,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被沦为龚滩镇最贫困村寨。

船走走停停,到达罾潭时已近下午5:00。下船后最难走的还是进村的道路。除了接近码头的几级台阶,剩下的路都是行人踩出来的坡度近70度的小径,由于前几天刚下过雨,泥泞湿滑。我们徒手而行尚且艰难,很难想象村民们如何背着重物日复一日地在这样的小路上跋涉。终于进了村子,村中唯一的一条主干道路稍宽一些,小型的四轮拖拉机可以通行,但也是泥泞不堪。不少村民在建房,路旁堆满了建筑材料。路边坐落在村口的新建的村小教学楼分外醒目,教学楼不远处一栋教师宿舍楼正在施工。走进教学楼,碰到一群孩子正在吃晚饭。经询问他们是都是五、六年级的学生,由于离家较远,交通不便,都在学校住宿。看了下他们的饭菜,是简单的把番茄、卷心菜和土豆混煮在一起的汤菜,米饭好像是中午的剩饭,可他们一人一大碗吃得很香。在和学校的校长、老师座谈时,校长介绍说学校共有六个教学班,200多个学生。低年级的孩子不住校,离家远的孩子在山路上要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校。该学校年龄最小的孩子读1年级的冉江同学只有5岁,没有想到的是每天要徒步20公里山路独自到达学校上课。

在罾潭村最大的感受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首先是行路难。全村仅有一座能通小型二轮、三轮车的阿蓬江人行吊桥。全村9个组,除1组外,其它小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公路通往集镇。村中几乎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近有的一条主干道还是坑洼不平,泥泞不堪。通往村民家的多数道路都是机动车无法行驶的羊肠小道。3000多人要外出购买生活用品以及其它生产物资,不得不攀越数座山头,远一点的村民要走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村集镇,学生上学就更是一个麻烦问题。由于中心小学建立在集镇“人”字形河道路口附近,远一点的孩子每天得五点就起床,背着书包在大人的护送下走到天亮。在政府大力倡导“村村通”的今天,不知这是老大难问题还是发展中的问题?其次是人畜饮水难。据介绍,原计划新建水池8口,由于资金不足,目前只修建了4口。江边少数富裕的村民家安有自来水龙头,但因水压不够,水流极细水。再次是文化通信设施的落后。该村没有任何报刊、书籍销售点。村校作为村里的文化中心,也只有一个老师能够用自己的手提电脑的无线网卡上网。其他几台微机布满灰尘,学校老师说基本上就是摆设。学校更没有多媒体教室和供学生上课的微机室。还有就是学校几乎没有体育活动场地。据说学校搬迁前曾有一个不小的操场,现在被截流后上涨的江水淹没了。现在的学校位于陡峭的山坡上,找一块面积大点的平地代价高昂。

由于交通道路闭塞,该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贫困比例偏大,据统计该村有 2000多贫困人口,年收入不足886元的人口占全村总人数的2/3以上。近几年较为富裕或有能力的村民不少迁往县城或外省居住,中青年大多也出外打工,留守村中的多是老人、孩子和无力外出务工的弱势群体。

修建水电站发展地方经济可以说是好事,但却让走不出去的村民和孩子们这些弱势群体承担贫困的代价是否公平?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作为弱者,他们无法在强势媒体发出声音,谁为他们代言?他们又何时能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由于乌江彭水电站蓄水水位的上涨,该村大约3000亩耕地被淹,无法耕种,更加剧了该村人地比例失衡。原有的一些简易道路也被淹没,更加重了村民出行的困难。各种不利因素的交织,致使罾潭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如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才能早日脱贫成了该村村民最为迫切的愿望。根据罾潭村的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情况,对该村经济的发展做如下建议:

一、加快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某地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所指出:“基础设施完备与否有助于决定一国的成功与另一国的失败,无论是在使生产多样化、扩大贸易、解决人口增长问题方面,还是在减轻贫困及改善环境条件方面都是如此。”当前,制约罾潭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因此,必须切合实际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确保农民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得来,所产的各种农副产品出得去,促进人力、物力的流通。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罾潭村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劳动力较多,因此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发展劳务经济,逐步移民工程,鼓励有能力的村民自发迁出该地。为加快该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必须对村民大力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贫困农民综合素质。

三、积极发展旅游业。碧绿的阿蓬江从罾潭村蜿蜒而过,两岸峡谷众多,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草木毕华,自然景观奇特,是一座尚待发掘的旅游资源宝藏。电视剧《红杜鹃、白杜鹃》都曾在此地取景拍摄。因此,罾潭村因充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开发,打造阿蓬江旅游品牌。同时,罾潭村要利用自己是苗族、土家族大寨的优势,发扬苗族、土家族文化,营造苗族、土家族村落风光,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效结合,将罾潭村的旅游线路与“乌江画廊”游、“龚滩古镇”游融为一体,将旅游业作为罾潭村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罾潭村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沟壑纵横、山高水深的喀斯特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此外,该村土壤贫瘠,多为小块山地,现代化农机无法使用,农业生产投入多产出少,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针对罾潭村的实际情况,应积极采取移民搬迁工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贫困人口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重新安置开发,改善生存条件,促成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新的居住地学习到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摆脱贫闲,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五、多方筹措资金。无论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劳动力培训、打造旅游品牌,还是实施移民搬迁,最终都回避不了资金短缺这个现实。仅仅把资金来源希望于政府拨款,恐怕难以实现。因此,要加快罾潭村的发展还必须想尽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一是利用阿蓬江及沿河风景吸引旅游投资公司联合打造阿蓬江旅游业;二是以村委会为单位向银行贷款筹资;三是利用村民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愿自发募集捐资,并积极号召从罾潭村走出去的乡亲也积极为家乡建设捐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