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困惑是社会应当肩负的责任

来源:博客 作者:TeaRose
    大学生村官,大都是带着满腔的激情,怀着一个立业的梦想,来到了农村。说实话好多人就是希望在村官岗位上走出一条有意义的路子,不想碌碌无为,但愿轰轰烈烈。大学生村官有理想!有抱负!不过难免也有困惑。关注浏览各省市、各地区村官们的留言多了,不难发现大学生村官的普遍困惑也较为集中,概括为下面几点:
  困惑一、究竟大学生村官将来会走到哪一步?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前途问题)。
  一个新群体的产生一般都会有它的定性。如果是在明确的坚定立场下成立起来的群体,那么它就会更具号召力、凝聚力,它的成员们就会本着积极的心态,稳定的健康发展着。而我们的村官群体如何呢?目前看来是个不确定的正在摸索的群体,三年后会怎么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前途保障。也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心情了,有的是好多的后顾之忧。那种不稳定的心态时时困扰着大家。要想让大家安心的工作是很难的。
  困惑二、如何才能实现所谓的在基层中发挥了真正作用?(项目资金问题)。
  村官群体的好多人都很想在农村作出一番业绩,都在多方面琢磨着要为村民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出来。那么眼下最关键的还是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更直接的说就是帮助农民增收。可是光想是不行啊。得真正带动村民增加了收入。不然说话的确是人微言轻。村民缺少的是资金、技术、知识等,不过村官照样有缺少的,最常见的就是资金了。
  就拿要引种经济树木的新品种来说吧。我们知道引种应该成功,成功后就可以赚钱,然而一般的果树结果都得三年见效。村民们都会因为手里的钱只够做好眼前的事情,而选择放弃了三年后才可见到的利益了。此时候村官们就应该带着去干吧,可村官又有什么个人资金呢?三年后前途都还是个未知数啊,于是好多的项目经过这番思想斗争后也只能束之高阁了……
  困惑三、不同文化层次的冲击,究竟是大学生村官文化能够如我们所愿“同化”了传统的较保守的农村文化呢?还是会被“反同化”?(文化环境问题)
  大家尽力想要改变农村的不如意的一切,当然包括文化在内。正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的一项工作。不过在农村工作就要入乡随俗,融入到农村的文化中才能更好的和村民相处。而我们的使命应该是用能跟上时代的观念来引导大家转变了过去那种保守的观念吧。再者,农村的信息相对闭塞,农村的生活习惯相对懒散。工作中接触到的多半是没有多少新思想的保守的村民。这势必会出现两种文化的碰撞,用“此消彼长”的理论来讲,若是不定期接触外面的知识的话,大学生村官能否继续保持十足的上进心?是令人堪忧的。
  困惑四、为什么同样是服务到基层的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却被很严格的“村官身份”制度卡死了?(奖惩机制问题)
  作为大学生村官,不论业绩如何?目前要想实现那种稳定的正常的工作心态,就只能等碰上机会(招录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众人挤着参与考试。简言之,好多大学生村官从上岗开始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和贴上了特殊的模糊的身份标志。
  没有一种日常给予优秀者晋升的制度。(没有奋斗的楷模,没有及时晋升的选拨激励机制。)就很难广泛的调动村官的积极性。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积极鼓励被管理者主动做好各种工作,而不是刻意强调要惩戒做不好事情的那些制度吧。这种情况下很多村官想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先解决了自己的身份或其他本质问题了。很明显,按照现有的制度要想作出更大范围的有意义的事情是很难了,最起码也得等到先解决自身问题吧。
  所以大多数在走上村官道路的第一天就开始不断的发问自己,究竟是算作有工作了没有?纵然你干的再好都得面临这个未知数。
  这或许是就如一篇报道里对比的关于“中、西方衡量人才角度不同”的写照吧。我们传统的对待人才的认知过程:就往往先是全盘的否定,他能干什么?此人是否可用?此人是否…..所以村官们得顶着层层的压力(是否可用?是否能被认可?……)等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心态,不安的工作着。在经过了好长好长时间后,不断的被否定中才有可能开始被怀疑性的产生了认同了。只可惜,若是到时候即便真的解决了身份问题,那种“白了少年头”袭上心境了。而西方则是先给予肯定,既给了受试者信心、勇气!更多的是给了他信任的放心发挥的平台吧。
  大学生村官任用同样也进入了这个圈子里,这种令人不安的所谓人才选拨的循环轨道上。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让人不安的工作着。
  让大学生村官在良性的压力下成长吧。突破常规,大胆的鼓励破格任用人才,赋予与义务同等的权利,敢于多树立好的典范,用坚定的有效制度去引导村官们放心放手大干吧。解除了困惑,才会让典型带动其他人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那样,这个新型群体才可说是成功了。成功了的群体才可以做出更骄人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