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不是大学生村官从政秘籍
邻居的儿子考上了大学生村官,邻居让我登门传授点“社会经验”。我刚开个头,孩子就不耐烦了:“叔,你说的我都懂,不就是心要黑点、人要圆点、礼要勤点吗?”“你年轻轻的怎么懂这一套?”他父亲恼羞成怒。“我们同学谁不懂?谁最近不恶补几本官场小说?”小伙子起身从卧室捧出几本小说来,让我们面面相觑。
书店的朋友也告诉我,自去年国家从大学生中选聘村官后,学生和家长扎堆买官场小说,其中《省委大院》、《驻京办主任》、《驻村干部》几成应聘大学生的必备书,高居畅销榜前列。我曾问书架前正挑选此类书的年轻人:“读这类小说有用吗?”他们连声道:“管用,能帮我们了解基层的内幕,间接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知识。”
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村官,之所以把官场小说奉为从政圭臬,原因有二:一是他们涉世未深,既不了解基层,也不了解官场,误把文学的“真实”等同于现实的真实,甚至认为基层就是小说的翻版和“镜面”,读小说就等同于读社会,将现实生活与文艺虚构混为一谈。二是官场小说的集中渲染和畸形误导。官场小说大多是权谋小说,套路无非是围绕杜撰的权力斗争,编造大量离奇的权术情节,随心所欲地夸大基层的腐败程度,以吸引眼球。而部分沉迷“官场文学”的大学生,误以为基层充满“权力黑暗”,充斥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而自己要融入社会,则必须“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放弃内心的正义和追求,依附权势,谙熟权术,不择手段地攫名取利……而这,正是“大热”的官场小说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暗示和消极影响。
读官场小说,进而产生一些现实联想和观照,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大学生村官把此类小说作为从政的敲门砖,则谬也。尽管农村基层有矛盾纠纷,但相对而言,基层组织、乡风民情更加淳朴干净,绝不像官场小说描写的那样肮脏和“黑暗”,更非整天尔虞我诈的权力斗场,而是一片期盼脱贫和知识青年大有作为的希望热土。如果对新农村现状没有主流的把握和判断,就会迷失自我,丧失在艰苦条件下学习实践、打磨才干的信心和社会责任。
同时,必须明确,大学生下农村,不是来当“官”,而是来当学生“补课”的,即补社会实践课、劳动技能课、“三农”情感课和攻坚克难的能力课等。如果一开始就揣着镀金的动机下来,视“麦场”如官场,自然就会按照官场小说中的权术谋略、腐败技巧“活学活用”、“照猫画虎”,早早学会“厚黑”那一套,最终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误了自己的青春。
- 当村官不是渡过就业危机的"浮桥" (2009-05-09)
- 大学生“村官”的路还是要靠自己走 (2009-05-09)
- 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 积极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 (2009-05-11)
- 大学生村官拒绝投机 关注“流得动”更应“干得好” (2009-05-12)
- 大学生村官是一种新现象 更是一种新思潮 (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