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大学生村官的隐忧脉相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张鸣
    中组部决定,在今后五年,从大学毕业生中选聘10万人到农村当“村官”,此举引起网上热议,褒贬不一。虽然说,有组织地选拔大学生做村官,从前也有过,但如此大规模推行,迄今为此,在我的记忆里,还是第一次,因此难免会有一些杞人之忧。

  首先,我觉得此举跟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无关系。尽管教育行政部门还在硬撑着不肯痛快认账,但是大学生就业难,毕竟是个无法回避的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逐年加剧,不仅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连“211大学”也处境不佳,毕业即失业是相当多本科乃至研究生的无奈命运。大学生就业难,有大学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但比较而言,大学的问题显然要更突出一点。本该大力改革的大学体制,不仅没有丝毫松动,反而加强了官僚化和行政化,面目可憎,像个衙门和垄断公司的复合怪胎,教学和科研都大踏步后退。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大学的大跃进,不顾条件,逐年大幅度扩招,而且这种扩招,最初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拉动内需,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但造成的后果,却要整个社会和政府来承担。

  大学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就不了业,政府出面解困,招聘大学生做村官,虽然能够暂时舒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况且,政府所能解决的就业,也就是在行政系统内打主意,说到底,无非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行政系统原本人满为患的问题就已经相当突出,这次招这么多大学生村官,许诺日后进公务员系统,岂不加剧了日后的困境?政府急需做的,真正该做的,是对大学动刀,让我们的大学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来。是对社会的环境加以改造,让产业升级,多制造些服务业的白领工作机会。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困办法,弄不好反而增加了大学的惰性,延缓了因危机而改革的紧迫感。

  其次,大学生就业,严格来讲是社会和学校的事,不是政府的事,政府该做的事情有成千上万,但就是不该帮学生找工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事做,时间一长,学校不自我改革,就应该倒闭,而就业前景好的学校,理所应当得到发展。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便是政府办的公立大学也是逃不出去。如果无论好坏,毕业生就业困难,政府就出面解决,等于把大学的责任无原则地揽在自己身上,出发点倒是很善,但结果往往是使大学逃避责任,鼓励了大学不重质量的盲目发展,加剧其跟社会的脱节状况。就像当年政府为国企盲目背包袱一样,最终是惯坏了国企,完全不讲效益,最后自己背不胜背,穷于应付。

  其三,现在的大学生的现状,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跟社会两层皮,膈膜得很。大学期间,由于培养环节根本不重视社会实践,因此,不仅能力差,不善于跟人打交道,而且心理素质差,极其脆弱。多数是既无知识又无能力,一下子将他们扔到复杂的农村环境里,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族、宗派、宗教和地域纠纷,多半都难以适应。此前的经验表明,派下去的大学生村官,即便个人有这个志向,也难以融入农村社会,更何况绝大多数人只是将做村官看作跳板,临时混混,因此,这些大学生村官,即使派到了农村,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的话,绝大多数顶多做村委会的花瓶和点缀,而且是农村环境中高工资的花瓶。有人把此举跟当年百万知识青年下乡相提并论,我倒觉得没有这么严重,但他们跟当年知青下乡一样,在广阔天地难有作为,倒也是实情。

  我相信,选派大学生村官,其动机无疑是非常良好的,客观上也可以使被选派的大学生在农村得到一些锻炼,更好地了解国情,极个别如果能融入农村环境的,也可能加强和改善当地村庄自治组织,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但是,这种政府插手学生就业的硬性措施,也有可能如我辈之杞人之忧,正面效果不佳,而副作用倒不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