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村官常秀娟:扎根青海 汉藏一家
2006年11月,常秀娟参加青海省大学生村官选聘,被派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利顺庄担任村主任助理。工作之余,常秀娟因为当地小学校缺老师而又被委以小学校三、四、五年级英语老师的重任。
利顺庄是一个蒙古、藏、土、汉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在城镇长大的常秀娟一来到利顺庄,首先要面对生炉子、打井水等生活上的不适应,而村民们也对这个穿着时尚、听不懂当地方言的“城里娃”投来了怀疑的眼光。
为了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村官,年轻的常秀娟坚持每天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庭院,同村民拉家常,详细了解村里的生产情况,群众的生活情况。渐渐地,她对全村269户人家熟门熟路,谁家的日子过得红火、谁家有几个劳力在外打工、甚至于谁家的儿女孝顺、谁家的娃娃书读得好、谁家的媳妇能干等等她都能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
在与农业接触、与农民熟悉的过程中,刚刚走出校门的常秀娟深深感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这里有学不完的知识、吸不完的营养、做不完的事情,更让她感受到了知识和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每年春耕结束,利顺庄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家到外面去打工了。大部分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有的家里甚至出现了一个老人带四五个孩子的情况。这既影响老人安享晚年,又耽误孩子的教育。为此,常秀娟开始盘算着如何让村里的妇女在自家门前打工挣钱:“如果能让村里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妈妈们既不出远门又能挣到钱、还能顾上家就好了!”她盯上了销路非常好、且前景也非常可观的青海藏毯手工业。常秀娟四处奔波,联系厂家,邀请他们到利顺庄里办手工加工点。因为利顺庄离县城远,交通不方便,起初联系的几个企业都不愿意来村里办加工点。最终有一个工厂老板被她的执着和真诚所打动,来利顺庄里投资兴办藏毯手工加工厂。
面对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实际,常秀娟与村“两委”班子一起认真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发展思路,制定了利顺庄新农村建设规划,其中,依托农产品优势兴办淀粉加工厂、发展畜乳品产业的发展思路已开始全力实施。
“村官”常秀娟还担任着“浇花育苗”的工作:每次上课前,她都精心准备教案,每节课都力求活泼生动,而且努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山村的孩子们都渐渐喜欢上了她,更喜欢上了由她教授的英语课,使人老几辈子也没谁会说几句“洋话”的山村里经常能听到娃娃们练习外语的琅琅声音。之后不久,常秀娟又带上了三年级的语文课,一年后,由她带的三年级语文取得了全乡小学抽考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常秀娟发现班里有的学生家庭困难,就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他们添置一些学习用品,随时购进一些奖品奖励后进生,极大地鼓励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学工作更让常秀娟感受到了农家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她决心发挥自己的特长,尽自己的所能,为培养农村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
今年年底,常秀娟的“村官”服务期将满。对于即将面临的第二次就业,常秀娟早已明确了方向,在利顺庄创业。
- 青海省民和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009-06-16)
- 化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 (2007-11-09)
- 青海省举办“到农村任职服务高校毕业生”专题培训班 (2007-11-16)
- 大学生“村官”在一线:翻开人生新篇章 (2007-11-26)
- 大通县干部"四进"农村破解"三农"难题 (200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