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大学生村官扎根民族村
今年29岁的回族小伙马军,面孔黑红,发际已经微秃,显得有些老相。别看他现在对村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刚开始时一切却并不顺利。2004年大学毕业的马军在西宁打工,当他决定放弃打工,到农村当一名村官时,遭到了家里人的强烈反对。家人都劝他说:“家里辛苦供你读大学,还指望你毕业补贴家里。在西宁怎么说收入和条件都好,到农村能有啥出息。”带着家人的不理解,马军还是只身来到了却什旦塘村做村主任助理,他希望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事业。
马军说,由于没有经验,刚开始时工作根本无从入手。而一些村民和村干部对这位大学生村官也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学生娃,心野着,哪能安心在农村?”马军说:“当时理想和现实出现了巨大差距,我自己也陷入了茫然当中,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动摇。”
但不久后一个偶然的触动,却让马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次,回族大娘录格牙因为身体残疾,无法到县城报销合作医疗的医药费,到村委会来希望村里能帮助解决。马军随便找了个理由搪塞,录大娘只得失望而回。马军说:“录大娘的年纪和我母亲差不多,看着录大娘失望离开的背影,我忽然认识到自己不能为村民排忧解难,我不是一个好村官,我为自己感到羞愧。”第二天,马军主动来到录格牙家拿了单据,到县城为录大娘报销了1500元医药费。由此,马军想到在村里设立医药费报销服务点,专门代替行动不便和有需要的村民到民政部门报销医药费。
为了村民能吃上干净、方便的自来水,马军多次跑到县上找水务部门,申请户户通自来水。当这一项目批准下来,马军高兴地帮助村民把自来水管接到家里,一天下来,虽然弄得浑身湿透,他还是感到由衷地欣慰。
为了帮助村民提高庄稼的产量,马军自费买了许多农业技术资料,并在村里举办了多次培训班,推广品种改良,一年下来庄稼亩产有了明显提高,村里的人均收入增加了7%。
看到村民打官司难,马军利用自己法律专业的优势,两年来举办了各项法律知识培训班14期,受到了村民的欢迎,他还帮助村民写诉讼书、报告、申请等。现在邻村也请马军去普及法律常识,马军说,他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
村支书彭毛多杰说:“一开始我们都想这尕娃(小孩子)来就是做做样子,没想到小马不仅不是做样子,还为我们村办了这么多好事。他是我们却什旦塘的好村官。”
藏族村民李毛亲切地称马军为“马村官”。她说:“我们家劳动力少,农忙时候,村里总是组织人帮我们。马村官平时老来我们家看看有什么困难,有困难他一定帮。我们都觉得他就像家里人一样贴心。”
对家中只有一个小孙女的回族大娘录格牙来说,“马村官”是家里离不开的“客人”。不过这位“客人”不仅不需要招待,还总是帮着挑水、干重活。马军常常还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来,周济录大娘。录格牙动情地说:“我说得不好,但我知道小马是个好人。我是个残疾人,家里就这么个上小学的孙女,我真的很感谢他。”
今年,马军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利用农闲时节教村民养獭兔。马军说,他去年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市场考察和实验,按一家养3只獭兔算,一年就能增加收入300元至400元。他今年想以个人的名义贷款,养獭兔给村民看。他已经看好村委会旁边的一块空地可以用来做獭兔养殖示范基地,如果能成功,这将成为却什旦塘村新的致富渠道。
虽然很多人劝马军仔细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这个倔强的小伙子却用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志者何不下农村,广阔天地正是春,请君再看风云录,同学少年建功勋。”
- 青海省民和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009-06-16)
- 化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 (2007-11-09)
- 青海省举办“到农村任职服务高校毕业生”专题培训班 (2007-11-16)
- 大学生“村官”在一线:翻开人生新篇章 (2007-11-26)
- 大通县干部"四进"农村破解"三农"难题 (200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