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村官的成长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作者:余秀华 揭晓海

  摘要: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的因素是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的不和谐、大学生村官思想上未“扎根”、工作上难“深入”。大学生村官不良环境克服的关键是优化环境与面对挑战并举,使他们做到从关注个体转向优化环境、从回避逆境转向面对挑战、从个体发展转向社会进步。全方位、多角度优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优化

  大学生村官已经构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能否对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做些更深入的调查、访谈、观察,以求对这一新的社会群体获得更为清晰、透彻、客观的认识?为此,课题组成员走进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深入江西农村重点关注了三十多位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乡村干部、农民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与新农村发展之间的互生关系不和谐。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的不良因素———未“扎根”、难“深入”

  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村官要真正发挥“农村政策宣传员、文明生活传播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科技信息推广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远程教育播放员、中心工作突击员、党建活动组织员、经济发展引领员”的作用有一定难度。具体体现在:

  1.环境的不和谐。大学生村官追求完美、向往成功,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无论在自我估量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旦受阻,便心灰意冷、裹足不前,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如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和生活有时会遭受少数乡镇干部和农民的冷言冷语,闲言碎语,讽刺挖苦。从而导致大学生村官自尊心受挫,自信心缺乏;自卑感增强,失败体验增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形成逃避心理;产生焦虑抑郁心理,丧失工作勇气;造成人格情绪障碍,导致心智失常。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看,存在农民不满意、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不和谐的现象,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健康心理形成。

  2.思想上未“扎根”。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是相对落后、相对贫穷的地区,正是农村延续多年的落后和贫穷,急需注入新生力量追赶城市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才催生了大学生村干部这一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地点、宿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思家心切、情绪低落,想念亲人、朋友、师长,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大学生村官服务期为三年,大多数基层干部和村民觉得大学生村官在短期内很难作出一些实事。这一职业也被大学生们当成了跳板,是毕业后接触社会前的缓冲或是一个临时避风港。大学生村官多数想考公务员,往往对于村官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对于真正深入农村、带领村民致富这些事则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本身的这种职业心理定位,使得基层领导在工作中也形成了类似的认定,认为他们工作不久后就会离开,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具体事务往往被局限在撰写材料和摆弄计算机之类的工作上。当周围村干部、群众、朋友的评价略低时,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落感、不平衡感,甚至出现消极、自卑、抑郁的心理体验。

  3.工作上难“深入”。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前途信誓旦旦,对自我价值的预期偏高。一些人崇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有的甚至自诩为未来某一领域的“将军”。而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经验欠缺,独立处理问题较少;他们经受挫折磨炼不够,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从事的是档案管理、文件撰写、通信等案头工作,大多是在办公室,与村民的直接接触相对就不多,工作上难“深入”。有的甚至在他们到来一年多以后,村民还不知道村里有大学生村官。至于矛盾调解等工作,由于阅历、背景以及农村人际关系等实际情况影响,他们也没有能力经手解决,而任职村普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设施落后,外加村干部普遍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留在村里的群众老、少居多,使不少大学生村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找不到有“共同语言”的交流对象,心生寂寞、孤独,有苦无人诉的时候,心理难免会觉得失落,从而带来认识及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容易加剧其非理性化倾向。

  二、大学生村官不和谐环境克服的关键———优化环境与面对挑战并举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要克服大学生村官不和谐的成长环境,关键在于从内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调适和塑造。

  1.从关注个体转向优化环境。大学生村官要充分挖掘内在的心理力量,促进自我优化成长环境,使家庭、个体、农村的各种资源和谐匹配,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促进自我能以正向心理能量与周边资源良性融合。注重健全人格的培育,把握心理尺度,感悟正确的思想方向,要把自己定位为农村建设的拓荒者、建设者,准备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正确对待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正确对待工作,视挫折为进步的阶梯,冷静对待每一次失利,总结教训,不断前进。正确对待待遇,充分利用各级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积累人生财富。运用自己的所学,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之中。要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把满腔热情和才情倾注在农村这片热土上,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与群众打成一片,为老百姓做几件扎扎实实的事情,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群众心中彰显自己的社会价值。营造和谐的农村环境,大学生村官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虚心地向村干部和农民朋友们请教。要向村干部们学习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向农民朋友们学习勤劳质朴的感情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2.从回避逆境转向面对挑战。大学生村官要主动发扬“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从回避逆境转向面对挑战,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学习先进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和农村实用技术,不断增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要身临其境,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掌握真实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最终达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目的。牢牢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会,在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在充分论证、多方借鉴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创业。要明白在农村工作,艰辛和困难不言而喻,压力和挫折不可避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的不是一场“阵地战”,而是一场“持久战”。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因地制宜的农业技术,这一切都需要大学生村官通过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去推动,在实践中切实转变村民的观念,绝不能拔苗助长,一蹴而就。因此,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对困难和阻力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在农村工作、生活非常艰苦,面对的压力和干扰也不小,但这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大学生村官按照习近平同志在接见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时提出的“下得去、待得住”要求去做,戒骄戒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干得好、留得住”。

  3.从个体发展转向社会进步。大学生村官要把自我的成长环境放到具体的生活中,注重内在心理与外在环境的整合。时刻处于发展状态,时刻注意自我任何行为问题都是多因素组合、互动的结果。在一个立体、动态、建构的环境中调整心理,开发潜能,大学生村官要自觉约束某些不良思想、行为、习惯和作风,并表现出符合品德规范的行为特征。有一颗“冰心”,即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扎根基层、奉献农村。不仅要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立志立德,克服浮躁情绪,摈弃功利主义,在农村基层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在新农村建设生动实践中提升能力与水平,培育优良的人格与品德;沉下心来、埋头苦干、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切实为繁荣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虚心学习、问计于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深切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培养与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正确处理好大学生村官自身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推动社会进步。

  三、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的优化———全方位、多角度相结合

  作为社会工作者的大学生村官,其角色不仅仅限于“管理者”或者“服务者”,还是农村社会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社会资源的动员者和组织者、政策法律的宣传者、农村社会问题的协调者、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络者。与传统的村官相比,大学生村官的功能也有多方面的拓展:从“访贫问苦”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从“大包大揽”到发展村民自治、从“上传下达”到建立农村社区的发展规划、从“丰富生活”到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这就必须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从现实需要和实践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大学生村官工作向纵深推进。

  1.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舆论环境。

  (1)注重精神导向作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在“建立关系”和“树立希望”的平台上,构建和谐氛围,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组织的嘱托、农民群众的期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增强自身素质,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及其优化找到自己的人生新坐标。用谦虚冷静的心态克服盲目狂喜的情绪,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克服浮躁焦虑的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克服迷茫困惑的情绪。以感恩的心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充分挖掘大学生村官内在的心理力量,通过自己的能力克服危难,更新发展。(2)注重情操陶冶作用。农村工作强调以农村可持续生计和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为主线,美化心灵,塑造美与愉悦心理的高尚情感。自觉约束某些不良思想、行为、习惯和作风,并表现出符合品德规范的行为特征。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潜能与人格特质,充分挖掘大学生村官内在的心理力量。帮助大学生村官优化成长环境,使家庭、个体、农村的各种资源和谐匹配,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从个人、群体、农村环境、社会政策等多层面整合地思考新农村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3)心理、行为控制作用。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的环境,提高大学生村官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村官朝着习近平向大学生村官提出的四点希望努力:一是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三是要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四是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要尽量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基层、健康成长、脱颖而出,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2.创设富有特色的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培养环境。(1)能力建设,抓和谐点。关注、洞察并利用大学生村官资源和优势,营造舒心的人际环境;帮助大学生村官增强工作责任上的认同感;增强工作情感上的包容度;增强工作能力上的互补性。研究大学生“村官”思想的“扎根”问题、工作的“深入”问题、能力的“提高”问题,分析深层次的原因,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和谐农村理念支持下,以正确舆论引导大学生村官,以榜样的精神鼓舞大学生村官,倡导“乐学”氛围。(2)建立关系,抓关键点。分析大学生村官可能隐藏着某种内在的资源,乡镇干部要认真欣赏和发掘大学生村官的资源能力。乡镇干部要注意构筑或重塑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关系,共同进步,培养大学生村官成熟的心理品质。大学生村官要自我调节,保持豁达乐观的心理情绪;要志存高远,塑造务实为民的精神品格;要拒腐防变,恪守公正无私的个人品质。乡镇干部要注意构筑或重塑自己与大学生村官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关注、洞察并利用大学生村官资源和优势,营造和谐农村环境。(3)树立希望,抓切入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并非从问题和方法出发,而是立足于透彻的社会分析和大学生村官自身的优势,整合地思考激发大学生村官乐观情绪、积极的心态。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比如,建立大学生村官心理预警制度,健全大学生村官谈话谈心制度,推出文体娱乐活动制度,使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行为规范的内部素养得到提高。

  3.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工作生活环境。(1)创新制度设计,强化思想引导。(2)帮扶联系,健全培训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发挥作用。广泛整合各类资源,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建议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村官有大胆创新的勇气,敢于突破旧的思想、观念及模式,有不畏艰难的求知精神。(3)建立长效机制,给予真情关怀。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目标、帮带帮扶、自我提高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给予真情关怀,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引导大学生村官端正认识和提升能力、努力在营造良好的农村氛围等方面做好工作,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丽.浅析“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认同现状[J].法制与社会, 2008, (26).

  [2]李华忠,杨 桓.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 2009, (5).

  [3]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 2008, (3).

  [4]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 2009, (1).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社科部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