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8年在全国范围拉开序幕,至今近三年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然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突出问题。本人结合当地实际以及自身体会,从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现状与心理需求的角度,力求弄清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因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各级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和自身能力与农村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村官”从学校到农村,缺乏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和艰苦环境的锻炼。据悉,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少,大多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而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显然,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存在盲点。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有些地方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到位。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培训、政策保障、工作考核、督促检查、表彰激励等制度也都处于探索阶段。
三、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村“两委”助理岗位上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各乡镇在实际使用上不尽相同,管理也参差不齐,有的乡镇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在政府工作,与乡镇干部统一管理;有的乡镇则没有安排具体工作,政府有事或大型普查工作就安排大学生“村官”来做,不忙了就任其自己安排,导致管理松散,目标管理责任不到位,无形中削减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激情。
四、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身份尴尬。农村需要的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其很难融入当地环境,而且没有决策权。大学生“村官”想进村支“两委”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绝大多数村庄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村支“两委”成员必须同时满足拥有党员身份和本村村民两个条件。
五、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然而实际却没达到这个水平,而且相差甚远。现在公务员、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每年都在上涨,唯独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没有涨,仍然是那可怜的一点点工资。在物价飞速上涨、房价高居不下的今天,大学生“村官”已经难以承受生活的重担,对今后婚姻问题、购房问题显得束手无策,苦不堪言。另外,有的乡镇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是与乡镇干部同管理同待遇的,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就可以每月拿到乡镇政府的下乡补贴和生活补助,以及享受其他的福利待遇;而没能享受与乡镇干部同管理同待遇的大学生“村官”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建设。
对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几点对策思考
第一,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提高综合能力。一是扎实开展集中培训。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要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除了岗前培训外,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促使大学生“村官”开阔眼界、转变观念。二是建立大学生“村官”传帮带制度,并真正落实到位。采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联、村干部“一对一”带等方式,进行结对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注意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尽快熟悉环境、努力开展工作、发挥作用。三是搭建交流平台,相互取长补短。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经验交流会、观摩学习等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促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二,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到岗到位、工作开展、目标完成等情况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意识,这个日常管理工作可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与乡镇干部职工统一管理,方便可行。同时,建立大学生“村官”列席乡镇党委政府工作会议制度,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村官”熟悉基层工作的模式、流程,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高议事决策能力。
第三,科学设岗定责,强化目标考核。根据大学生“村官”所任职要求和专业特长,结合工作需要和个人实际,合理安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并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确保每一位大学生“村官”开展农村工作有职可履、有事可做、有章可循、有责可究。乡镇党委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分工不同,每年年初与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量化目标考核内容,年底进行考核。
第四,创造条件,拓宽培养锻炼途径。结合当前农村实际,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问题。乡镇党委政府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相关职能科室、办公室进行轮岗锻炼;或者采取“上午在村、下午在乡镇”的模式,让大学生“村官”充分了解乡镇机关工作的特点与有关科室业务。通过压胆子、定任务和参与一线工作的形式,比如具体从事征地拆迁、材料写作、科技扶贫、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等工作,不断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对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实效。
第五,强化保障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一是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政策,力争让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标准达到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收入水平。二是考虑建立大学生“村官”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或者在原有基础上建立绩效工资制度,激发工作热情。三是尝试实行大学生“村官”与乡镇干部职工同管理同待遇的制度,解决部分生活补助,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所任职村上。四是组织上要做好人性化关爱工作,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办公、食宿、起居、创业等工作生活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安居乐业,增强对新环境和新岗位的认同感与满足感。五是搭建平台,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本着对事业发展负责、对人才成长负责的原则,超前做好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打造“干部基层培养链”的要求,拓宽成长空间,畅通培养渠道,对每名大学生“村官”的升迁去留给予人性化的制度设计,真正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为使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各级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和使用,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留得动。
(湖南省桂阳县太和镇汪塘村支书助理李志华)
- 重庆市酉阳县龚滩镇罾潭村发展建议调研 (2011-01-06)
- 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个人道德品德建设 (2011-01-10)
- 关于城中村集体资产有效利用的几点思考 (2011-01-18)
- 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若干方案报告 (2011-02-24)
- 湖北:六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村 七成想考公务员 (201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