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女大学生村官常秀娟:“我已离不开利顺村的乡亲”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薛军 李文…


  主人公语录:

  “两年的‘村官’经历已使我舍不得离开利顺村的父老乡亲们了,我要为这个小山村的富饶奉献自己的知识和青春!”

  两年多的“村官”生涯,使大学毕业生常秀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而那个半浅山半脑山的小村庄也因她的到来充满了活力……

  2006年11月,常秀娟参加青海省大学生村官选聘,被派到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利顺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工作之余,常秀娟因为当地小学校缺老师而又被委以小学校三、四、五年级英语老师的重任。

  利顺村是一个蒙古、藏、土、汉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在城镇长大的常秀娟一来到利顺村,首先要面对生炉子、打井水等生活上的不适应,而村民们也对这个穿着时尚、听不懂当地方言的“城里娃”投来了怀疑的眼光。

  为了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村官,年轻的常秀娟坚持每天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庭院,同村民拉家常,详细了解村里的生产情况,群众的生活情况。渐渐地,她对全村269户人家熟门熟路,谁家的日子过得红火、谁家有几个劳力在外打工、甚至于谁家的儿女孝顺、谁家的娃娃书读得好、谁家的媳妇能干等等她都能如数家珍。

  每年春耕结束,利顺村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家到外面去打工。大部分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这既影响老人安享晚年,又耽误孩子的教育。为此,常秀娟开始盘算着如何让村里的妇女在自家门前打工挣钱:“如果能让村里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妈妈们既不出远门又能挣到钱、还能顾上家就好了!”她盯上了销路非常好、且前景也非常可观的青海藏毯手工业。常秀娟四处奔波,联系厂家,邀请他们到利顺村里办手工加工点。因为利顺村离县城太远,交通不方便,起初联系的几个企业都不愿意来村里办加工点。最终有一个工厂老板被她的执著和真诚所打动,来利顺村里投资兴办藏毯手工加工厂。

  面对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实际,常秀娟与村“两委”班子一起认真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发展思路,制定了利顺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其中,依托农产品优势兴办淀粉加工厂、发展畜乳品产业的发展思路已开始全力实施。

  今年年底,常秀娟的“村官”服务期将满。对于即将面临的第二次就业,常秀娟早已明确了方向——在利顺村创业。(薛军 本报记者 李文宁)